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谢晓丽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一晚上,明亮的灯光下,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谢庄村的山月英老人正在为第二天来家的孩子们炖鱼。“真没想到,70多岁了还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今年春节我家通上了天然气,我现在做饭就是用的天然气,今年冬天也可以用上天然气取暖了。”谈到此,山月英不无感叹,时代的巨变一遍遍地刷新着他们这代人做饭取暖的记忆。
时光回溯到1965年左右,山月英嫁到了莘县董杜庄镇谢庄村。家里的一个老灶台承载了她年轻时候的记忆。一个烟囱、一个灶台、一个风箱,一个柴火棍、几把柴火,构成了那个小小的厨房。“孩子们捡来柴火我烧锅,棉花地里,玉米地里都留下了孩子的足迹,树枝、玉米秸、棉花叶、落叶、废旧木头都可以当柴火。在大锅里贴饼子、蒸窝窝头、蒸地瓜、烧汤煮饭……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大锅里还蒸上了白面馒头、炖肉、炖鸡炖鱼、炸丸子……”山月英回忆,从她嫁到谢庄到现在,老灶台可没少出力。因为老灶台所在的房屋年久失修,经过岁月的风蚀,老灶台在几年前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山月英一家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又修建了一个灶台。“怀念那个时候的味道,孩子们都回家的时候,偶尔还会用灶台蒸馒头,炖肉,大家都说大锅做出来的饭香。”山月英告诉记者,那个年代的取暖主要是用炭烧炕,也就是碎煤,10多块钱就能拉上一大车子,但味道也挺大的。
时间转眼到了1980年左右,家里生活条件开始变好,山月英一家找人垒了一个煤球炉子,做饭炒菜开始用上了煤球炉。一开始买煤,自己在家做煤球,一做就是几百个。煤球炉除了可以烧水做饭,还可以接上水管直通睡觉的床,只要不灭火,床上一整天都是热的。山月英回忆,煤球炉做饭取暖是用得时间最久的一种方式,没有通上天然气前,一直都是用煤球取暖。“但用煤球有一种弊端,屋内通风不好的话很容易煤气中毒。”
2000年前后,山月英家里买了一个煤气罐和煤气灶,开始用煤气做饭。“煤气火力大,炒菜很省事。”山月英说,用煤气也很节省,每隔几个月,要到镇上的煤气厂去买气。“用上煤气已经很知足了,做饭快,环保无污染,但是看到好多因为煤气使用不当而发生爆炸的,所以她一直觉得煤气也不是很安全。”那时候就想,如果能用上城里人用到的天然气该多好。
没想到,梦想照进了现实。2020年,村里开始架设管道,天然气通到了家门口。“每家只缴纳了500元钱,包括燃气表、暖气片,两个燃气灶在内的东西都给装上了。”2020年底,村里都用上了天然气,既可以取暖也可以做饭。“双燃气灶,一个烧汤,一个炒菜,互不耽误。春天来了,现在用不上暖气了,等到冬天,我们农村人也可以用天然气取暖了,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啊!”山月英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变化越来越大,她们很知足。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