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目前我县传承保护较好的苗族文化主要有苗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婚俗文化和祭祀文化等。
1、苗族语言文化。我县苗族根据语言不同而分为一土语、二土语、三土语,贵阳次方言,洛伯河次方言五支苗族,因没有文字,苗语传承靠口口相传,目前除洛伯河次方言语系苗语失传外,其他几支苗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二土语、三土语基本相通,其他各不相同。这几支语系苗族同胞苗汉语言双通,平时主要用汉语交流,苗语仅在相对聚居村寨中年以上妇女交流及丧葬、祭祀活动中使用较多。
2、苗族服饰文化。因苗族没有文字,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载体,被称为“无字天书”,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通常我们又以服饰不同而将我县各支苗族称之为大花苗族(一土语)、小花苗族(二土语)、川苗族(三土语)和青苗族(贵阳次方言),洛伯河次方言苗族民族服饰已失传,所以仍的语言分类称之。各民族服饰分为男式和女式。男式区别不大,均以内搭短衫长裤,外罩蓝色或黑色斜襟盘扣长衫,脚穿千层底布鞋,腰系素雅花腰带为主。女式服饰则区别明显,不管是从服装款式、刺绣工艺、色彩搭配、头饰及配饰等方面均不相同。女式服装又有简装和古装之分,简装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同胞为了劳作方便,结合汉族服装款式演变而来的款式简单,配以彰显民族刺绣特色文化的服装,主要以短上衣配长裤为主,刺绣主要绣在袖口及领口。古装则主要是指各支苗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服饰风格,各支苗族都以衣裙配搭为主,各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刺绣工艺及色彩搭配上。
3、苗族节庆文化。我县苗族节庆活动目前传承较好的是苗族“四月八”和“二月跳花厂”活动。苗族“四月八”活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努发展而来的。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在农历四月八这天,亚努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努的业绩,祭奠其英魂。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四面八方向喷水池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唱山歌,吹唢呐,吹木叶、吹芦笙,吹箫筒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纪念活动。青山苗族“四月八”于2010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活动主要内容有开幕式文艺演出(主要是民族歌舞表演)、唱山歌比赛、斗牛、斗鸡、斗鸟等民俗活动比赛等,其中以斗牛比赛最吸引人,每次参与观看者万余人。近年来,“四月八”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民族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新内容,如今已成为苗族同胞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胞、学者、游客和商人。
4.苗族“二月跳花厂”活动。“苗族二月厂”,又称苗族“跳花厂”或“跳花坡”,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为“苗族情人节”。 “跳花厂”同样要举行祭花杆仪式,仪式内容与“四月八”活动大同小异,不外乎要告知祖先神灵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护佑。届时,以苗族男女青年为主,着盛装前往场地,由德高望重的长老宣布跳场开始时,小伙子们吹响芦笙、木叶或箫筒,围着花杆翩翩起舞,相互竞技,争相吸引未婚女青年的目光,姑娘载歌载舞,展示自己的绣品和身材,争相博得男青年的青睐,男女青年初步相互有意后,就会吹着唱着离开跳厂到附近的山上对山歌,通过对歌了解彼此家庭、生产生活等情况。情投意合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以定终身。老年人则在花场上拜亲访友,饮酒谈心,或谈儿女婚期,或看热闹。活动一般从早开始,有时直至黄昏。
5.苗族民俗活动及舞蹈文化。我县苗族同胞喜爱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斗牛、斗鸡、斗鸟,其中以斗牛活动精彩刺激、活动场地宽敞而最为吸引群众围观。是我县主要由苗族同胞组织参与的一项民俗活动,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我县以“蒙待秧”为代表的苗族芦笙舞蹈曾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在全国第九届和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取得了综合类表演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参加省、市比赛则多次斩获桂冠,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代表人物杨波也被命名为市级民族文化传承人。
6.苗族婚俗文化。苗族婚俗文化在程序上比汉族婚俗文化较为繁琐,且各支苗族又各不相同。但大多都要经过提亲、订婚、结婚等环节,各民族在这些环节中,又各有特色。其中,大花苗族、小花苗族、川苗族出入不大,现主要列举青苗族及小花苗族婚俗文化。
7.苗族丧葬祭祀文化。丧葬文化。每支苗族老人过世,都要经过抽落气、烧倒头纸、净身、穿衣、停尸、开路、开坛、做法事、发丧、下旷、砌坟等常规程序,但各民族都有一些特别的仪式。——小花苗族、川苗族特殊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