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没有连的建制,按照现在一个连大约120人的样子来讲的话,汉朝大概是三个屯,一个屯50人的样子。屯下面还有什、伍。伍,顾名思义就是五个人,什(shí)就是十个人。伍的长官叫伍长,什的长官叫屯长或者什长,屯的长官叫屯正。两个屯叫曲,曲正就是后世的百夫长。
另外,这里的5人、10人、50人,不一定是满额的。按照编户制来,一个屯就是50户,50户每户抽调一壮丁,在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所以,不是每个屯在战时都能抽调出这么多战兵的。
以上是平时维持建制的大概,因为当时人口少,除了少数常备兵力外,其他的都是屯田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屯就是屯田、屯垦,现在我国华北、东北还有这样的“屯子”,就是沿袭了这个称呼。
战时的话,建制不一样一些,为了方便大规模的统一调度,毕竟冷兵器时代,人多是硬实力。所以,编制有点差别。
基本单位还是伍(伍长),两伍为一什(什长),五什为一队(队率),两队为屯(屯正)、两屯为曲(军侯)、两曲为部(军司马或者校尉),再往上就不一定了,其实到曲这里,也分高低,有的曲长官是军司马,有的曲长官是校尉,校尉比2000石,而军司马1000石。
曲上面是营,具体多少曲为一营,视战况而定。所以战时大概一个屯的兵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连。同样,因为不是常备军,是战时紧急调集的,所以不能保证满额。
另外就是一些特殊军种,建制上略有出入。如骑兵、楼船,其中骑兵又分很多种,如越骑、长水、屯骑等等。
另外,你说的汉朝,前汉和后汉的差别也挺大。三国时期,百人屯就是很常见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