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时期,官府为了保证士族地主的利益,曾颁布一种给客制度,将那些依附在地主豪绅门下充当佃农的流民称之为“衣食客”“佃客”,这些衣食客、佃客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统一标注在地主家,史称“注家籍”。到唐宋朝时期,官府录入户籍时会依据有无田产将人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则是那些无田产的。而在明清时期,为了和土著居民加以区分,那些寄居本地的外地人都被称为“客籍”,就像如今那些去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的人一样,只有个暂住的身份。
与“主”相对的“客”总是有种外来的感觉,像是一个四处漂泊,不断找寻自己的避风港的旅人,而客家这个种群就是这般,千百年来不断迁徙,只为找寻最终的安身所。
客家源于生活在广东潮州一带闽南人对来自闽粤赣边大本营地区迁至广东东南沿海一带那一部分人的总称,由于闽南人来的早,相应的把外来者和后来者称之为“客人”,在明朝中后期,我国自北而南的人口迁移高潮已经结束,闽海人,广府人等基本定定居下来,但是客家人还处在动荡不安的迁移中,所以这个族群在当时人的眼中一直是“客”,时时为客,处处为客。
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
中国客家人最早起源于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他们在东晋战乱时南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客家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在目前的语言学研究中,客家话也成为研究古汉语的最要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