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年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5年罗马共和国的朱里亚历法,由于该历法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础,因此被称为阳历年。
它是以太阳公转周期为基础,以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一年的时间周期为标准的年历。
后来,阳历年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年历之一。
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
根据儒略历的规定,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为366日,其余3年(称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数能被4除得尽的是闰年。这样儒略历1年平均长365.25日,比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长11分14秒,使用儒略历每4O0年约长3日。这样到公元16世纪时已积累了有10天误差。人们明显感觉到两至(夏至,冬至)两分(春分,秋分)提前了。
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宣布改历,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增加被100除得尽而被400除不尽的年份不是闰年的规定,这样的做法可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
在格列高利历法里,400年中有97个闰年,303个平年,所以每年平均长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误差不超过1天。由于格列高利历的精确度很高,逐渐为各国通用,因此被称为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