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你大概对通假字有些误解。
广义上的通假字很复杂。
打个比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里最后一个知通“智”。为什呢用“知”不用“智”呢?
因为当时没有这个字。
那时的“知”兼有现在的“知”和“智”的意思。但是总混在一起用不是办法,于是后人造了“智”这个字,将“知”的义项拆开了。这叫
古今字
一组古今字内,各字间的关系还很复杂。
此外,
异体字
是否算通假字呢?我不确定,但先举个例子萅与春
这个“萅”字很古,大概是篆书在向隶书转变的时候,写成了现在的“春”。《说文》没有“春”却有“萅”,这两个字意思完全一样,绝不是古今字。是否是通假字呢?我说不准。
最后是
假借字
这个和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有些关系。古时对于书写要求没现在严格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那时,蚤和早写哪个都行。史记中蚤通“早”的地方还有很多,绝不是写错了。
用了“蚤”是因为两个字音相同。
还有一种情况
打个比方,有个人言语攻击你,你被dui了。于是你在日记中写到:“xx今天怼我。”
如果有机会,千百年后,人们发现了你的日记。这个怼就成了通假字。实际上这个正字写作“㨃”。
字形和字义的对应关系是会随着时代变化的。
当然,不排除有后世文人为了装b,仿古而用通假,这个情况已经不在“通假字的属性”这个讨论的范围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