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景
本文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在苍山洱海旁,“我”和阿妈走月亮。体现了“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抒发了“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 。
走月亮,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风俗习惯。中秋夜妇女圣装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时为了增加趣味性,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时不仅需要动体力,还须动脑力。这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深受南方人民的喜爱,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记叙了一对母女走月亮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的写作背景:许多年以后,我偶翻一本闲书《浮生六记》,读到“中秋日”一段,有这样的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我的目光惊喜的停留在咯“走月亮”三个字上。这三个字无疑唤起了我极大的响亮的美感。儿时和母亲踏月业归的种种情景,以及少时和同学在洱海边的白族村寨“唱月”“跳月”“玩月亮”的童年记忆,纷纷涌到我的眼前。于是我在一种美感享受和浮想联翩中,一气呵成了这篇作品。
我们知道,《浮生六记》所记得“走月亮”,是以前江浙一带的一种风俗,即“吴俗”,指年轻的妇女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结队而游”,以祈求美好的生活。而我这篇“走月亮”,只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并把地点放在苍山脚下的洱海边,来歌唱母爱深情,以及和母亲“走月亮”的温暖与快乐,并非描写一种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