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点“离谱”!好像故意要把读者的思路往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去误导,似乎不把东方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编排到一起,就心有不甘?这未免有点纯属牵强附会之谈。
中国古代“狮子”这一动物名称的出现,最早始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狮子作为护佑神兽的出现则缘自佛教的传入,主要起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山海经》中虽然许多的动物描写,主要是天神和神兽的描画,好多都是“人面兽身”的形状样貌,诸如“虎、豹、狗、狼、龙、蛇、羊、牛、马、鸟”等等许多形态,唯独没有“狮身人面”这一说,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又怎么能和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联系在一起的呢?
《山海经》不过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地理图志”之类的典籍,所记载“版图”的范围西不过天山,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川、湘”,北到内蒙古,正符合上古时期三皇五帝所治世之时大概的统辖或通晓范围,也是《山海经》所描写内容依据的主要“历史背景”,虽然书中许多的距离数据比较庞大,这只是古代和后世所依据的丈量标准上有区别的缘故,并不代表古时有多么广大的“版图”。
《山海经》文中多次提到了“西海”,不明就里的人们,或许认为中国哪有“西海”呢?沿着大陆西去,最近的也要到埃及之东的红海了,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就勉强的把《山海经》所载的内容和古埃及联系到了一块儿,甚至把“西王母”和古埃及艳后整成了一个人物……如此理解,难免有点过于“奇思妙想”了。
其实,如果对地理知识有点熟悉的就会明白,现今中国新疆境内的塔里木盆地,还有青海境内的柴达木盆地,在古代成为沙漠之前,就是内陆的一片海洋,虽然不能确定山海经所记载的时期是否已经变成了大沙漠,但可以确定的说,文中记述的“西海”所在的区域应属两大盆地无疑,根据《山海经》所载西王母所居之地:西海之南,昆仑虚之北,这个位置的大概范围,就是指现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南,也是就是塔里木盆地之南……
【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昆仑之虚到底在哪里?】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考古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山海经中有没有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记载?提问者的目的是想把山海经引向埃及文化,试图说明华夏文明是从古埃及文明继承来的。某些所谓的山海经专家脑洞乱开,声称华夏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向东传播的产物,他们出示的证据中包括对山海经的解读,牵强附会的说《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了巨型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冷清先生可以明确而肯定的说,中国上古文献《山海经》中,没有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记载。
狮身人面像在任何古代埃及、希腊、阿拉伯的典籍中都没有记载,斯芬克斯的寓言故事,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典作品《俄狄浦斯王》,那一年是公元前401年。四千年前的古埃及狮身人面像的来源,居然是两千年后希腊人创作的,真的是不可思议,其中必定有假。据俄罗斯专家考证,狮身人面像和巨型金字塔,不包括那些小型的金字塔,都是几百年前,西方的殖民主义者们,用近代水泥浇筑完成的。尤其是狮身人面像斑驳的破损痕迹,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水泥一层层浇筑的痕迹。
昆仑山、昆仑之丘、昆仑之虚不是一回事。某些研究者,将昆仑解释为巴比伦,将昆仑山解释为埃及巨型金字塔,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就是今天横亘于西藏、新疆、青海,绵延2500公里的昆仑山脉。昆仑之丘,就是今天的四川峨眉山市的峨眉山,峨眉天下秀——宛如美女的眉毛一般。昆仑之虚,是古代的崦嵫山,日出日入者圣山,就是今天甘肃天水市南端的齐寿山,是秦岭西边的末端,它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山海经•海内东经》:“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西胡是指西羌,西羌在秦汉之前一直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是半农半牧的民族。这段文字有汉朝人的痕迹,张骞通西域后,把居住在新疆天山之外的地方的国家,称为大夏。西胡白玉山是昆仑山的东段,出产昆仑玉而称白玉山,苍梧山在湖南,这个跨度有点大。流沙在这里是指敦煌以东的腾格里沙漠,白玉山(昆仑山)在大夏(天山)的东面,苍梧在昆仑山(白玉山)的西南,皆在流沙(腾格里沙漠)的西面,有点乱,昆仑虚在昆仑山的东南,昆仑山在西羌的西边,都在西北。
研究《山海经》,重要问题就是定位,山海经中有一个天然的地理坐标——西海,有时候也写成西北海。那么这个西海到底是哪里?根据冷清先生多年研究,西海、西北海特指中国青海境内的“青海湖”。中国古人有四海的概念,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就是今天的中国东海;南海就是今天的中国南海;北海是指渤海,有时候也指日本海;西海专指青海湖,西北海大多情况下指青海湖,有时候也指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青海湖的南面,长江的源头出青海玉树,进入横断山脉后就叫金沙江,山海经中称为流沙。赤水就是今天的赤水,黑水就是大渡河的源头。在金沙江的东面,赤水河的后面,大渡河的前面,有一座大山,名字叫做昆仑之丘。昆仑之丘不是今天的昆仑山,之所以用昆仑之丘形容,是因为是一座大山,著名的山。这座山就是今天的峨眉山。
峨眉山上有原始部落居住,山海经里的神,不能理解为神仙,要理解为山神。上古华夏文化中,山神指的是部落酋长,穿的是虎豹皮衣,有花纹有尾巴,皮肤是白的(皮肤白对应皮衣的花纹,不是指白色人种),在那里居住。峨眉山下有溪水环绕,山的远方有火焰山(古代火焰山在四川贵州交界,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是后来命名的),投入东西就燃烧。有个女首领戴着戴胜鸟一般的帽子,也是穿着虎豹皮衣,是住在山洞里的,她自称是西王母。峨眉山一带的原始部落,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掌管部落事物和祭祀的是女性,其实就是西王母的后裔。
《山海经•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中者崞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这两段话,有汉朝修改的痕迹,这里的流沙是指金沙江,并非指腾格里沙漠。城邦在流沙之滨的有崞端、玺㬇,在昆仑虚的东南,昆仑虚是秦岭的末端,都是海内郡县,在金沙江以内,这两个地方很可能是三星堆、金沙遗址。城邦在流沙之外者,西域大夏、宿沙、居繇(居延)、月氏之国。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西山经所说的“昆仑之丘”,和大荒经西经中“昆仑之丘”,不是一回事,是指昆仑之虚,因为点名说是帝(黄帝)的下都。轩辕黄帝生前称黄帝,黄帝驾崩之后称“上帝”,帝之下都就是“上帝在人间的都城”,根据《水经》《水经注》《汉书•人名表》等典籍的记载,黄帝出生在天水,齐寿山古名崦嵫山,是日出日入者圣山。昆仑之虚是秦岭的代名词,昆仑之虚也是指齐寿山,取“与天齐寿”的意思,帝之下都也可以理解为黄帝的出生之地。
《诗经•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公众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