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赢得领导支持!这里的领导,指的是校领导!
其次,抓住骨干。每个组都会有骨干,他们有水平,他们一旦愿意干了,氛围就出来了!
第三,鼓励其他人。虽然骨干愿意干,但普通老师愿意学吗?不好说,所以,要政策,要荣誉,给普通老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优秀教研组就成立了!
以学”为本,保证教研活动中学习的时间非常必要。
那么,学什么呢?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学新课程理念;学习《考试说明》(尤其是高一、高二老师对之了解较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学习名校先进的教学方法等。
学习的方式要注意多种多样,可以集体学,也可以个别学;可以对照书本学,也可以请有经验、有独特见解的老师指导大家学;可以在校内学,也可以走出校外学等等。有了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我想,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终生的学习者。
多数教研组尤其是成员多的教研组的老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组长有职责发挥先进教师的作用,帮助那些教学中遇到困难的老师尽快提高。
教研组长要经常性地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对平时写的教学反思、笔记,要多进行交流。俗话说,“旁观者清”,就教研组工作本身而言也需要科学的指导,可以组织全校性或校际间的教研组活动观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地去看一看、评一评、议一议,别人的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好不好、新不新,好在哪里、新在哪里,以便借鉴和发展。
很多老师总说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搞教科研,而且有的学校现在集中活动次数减少(一周一次→改为两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许多老师对教研组布置的任务容易遗忘,从而降低了科研的自觉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能否把教研任务逐步转化为每位教师的常规工作,规定每两周必须完成一两项任务。
例如:对上两周的教学进行一次教后反思;进行一个课例的评析;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介绍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一次说课活动等等。这样,每次集中活动时,老师们不再是“沉默寡言”、无话可说,而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供大家讨论,既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又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要想研得深、研得透,我个人认为还是得以一个好的课题牵头。有了一个好的课题,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有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课题研究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平台。当然,有的老师要说,做课题,就是造假。其实,平时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一定会受益匪浅。
即检查总结工作。每学期、每学年的教研组活动千万不能草草收尾,一定要非常重视把平时研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起来,对教师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明示。也可建议学校在素质评价中加大对老师参与教研的考查力度,用制度来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