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出嫁,自然也有仪仗队,亲王的公主们也是一样。其中有一种叫“水路”,由专门管理街道的士兵数十人,手中拿着扫地的器具与镀着金、银的水桶,在队伍之前洒扫一番。负责抬轿、檐的也是军人,他们是殿前司辖下的天武军,身穿紫色衫,头戴卷脚幞头。
还有在前导路的一批宫女,这几十个骑马的宫女,打扮得很华丽,头上有罗纱的头巾,头钗都是珍珠装饰,外袍衫是红色罗纱镶有金边,她们的马上还张有青色的小伞,这一队女仪队叫作“短镫”。
再来就是乘坐的檐子了,也就是轿子的形式。相类似的名称很多,有时也不易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肩舆”、“棕檐子”较为常见。
在檐子的前后都有红色罗纱,镶着金边的扇子遮着,抬檐子的骨架是金铜色,而檐子本身的梁架都是朱红色,顶端以棕叶覆盖,檐身是以金铜色的金属片为装饰,铸成云、凤、花朵等图像。
檐子本身高有五尺多,长八尺,宽四尺多,可以容纳六个人乘坐于其中。四周垂有珠帘,都有彩绣在上面,窗间用白藤编饰。在檐身之外,还有栏杆,都雕镂了金色的花朵,以及木刻的神仙人物等。
抬檐子的有两队,共十二个人。在抬竿的前后还有绿丝条的金鱼钩子,用来钩牢檐子。
可惜的是,孟元老没有把太子娶亲、公主出嫁的礼仪与习惯记下来,大概他只看到了喜事的仪卫队,尤其是公主出嫁的行列,看得较为清楚,现在不妨把史书上记载公主出嫁的礼仪,大略地作一介绍,以便参考。
被选为公主丈夫的,就受拜为驸马都尉,赐给玉带、衣物、银质的马鞍、彩色的罗布百匹,这叫作“系亲”,自然还有其他赏赐,如金、银、房宅等。
传统的六礼大体上是奉行如仪,但并不彻底实行,即如平民的婚礼,大多数都已经省略了,把“问名”并于“纳采”之中,把“请期”并于“纳成”之中,甚至于还把“纳吉”一项给删掉,实际上实行的只有三礼了,那就是只有“纳采”、“纳成”、“亲迎”三项。
公主的情形更特别,她名分、爵位已定,哪里需要“问名”?而驸马是朝廷选出来的,也不需要“纳采”,其余的也都是由官方依规定来安排,所以到头来只是存有名目而无实质,表示婚姻是重要的大事,还得有这些礼的名堂。
大概在北宋中期以前,因为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名位特殊,出嫁后都避免行舅姑参见的礼。但神宗皇帝认为应端厉风俗,要“正名”之故,应当由皇室做模范,规定以后的舅姑之礼要实行,不可因公主之尊贵而避免,这是注重伦理道德的考虑,也有其道理的。
徽宗皇帝时期,也正是孟元老生活的时代,那时公主出嫁的礼仪是有记录的。婿家要在婚前行五礼,然后由太史局来选定“亲迎”的日期,并且还要选择“告庙”的日期,也就是公主要出嫁,必须拜别家族宗庙。
在婚前一日,有关单位在皇城东门之外,要先打量块好地方,面向西来排好驸马的席次。
迎亲那天,驸马到东华门下马,由礼官引进席次,这时帝姬(徽宗皇帝改称公主为帝姬)的仪卫、车乘都已备妥,行雁礼完毕(雁礼,雁是随着阳的鸟,阳性代表男夫之意,也就是妻从夫的意思),帝姬登上厌翟车,就随驸马出宫去了。
在驸马家中,除去夫妻的礼仪外,重要的就是帝姬拜见舅姑的礼。
皇太后与皇后外出乘坐的叫“舆”,比檐子略为大些,花纹图饰全以龙为主,前后檐都有剪棕,仪仗方面如同出宫一样,但人马较少些,没有开道的驾头与警跸这些仪卫队。
普通民家与显贵之家的婚嫁,也都是使用檐子,只是没有檐子脊梁上的铜凤花朵。至于人手、仪队等,可从开封府的左、右两厢车中去雇人,甚至随从仆人等的衣、帽以及所需对象等,都可以租到,不需要去伤脑筋来借措。
另外有种通行的车子,不论是一般百姓女儿也好,命妇或宫廷妇女也好,都同样可以使用,这种车子样式如檐子,也可以容纳六个人左右,前后有勾栏,车底轴部贯有两个红色轮子,车前长辕伸出约七八尺。这种车子只要一头牛就可驾走,在市面上全部都可以租到的
一般古代公主出嫁坐桥子出嫁,古代规矩较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