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反映了怎么样的历史发展(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多设置在哪里)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反映了怎么样的历史发展(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多设置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4-08-06 19:41:55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反映了怎么样的历史发展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叫郡县的管理制度,其让天下各地充分地体现了古代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中的郡制最先源自七国之一的秦国,是由秦穆公通过法家代表改革之后所实施,县制度则最先源自楚国,是楚武王协力施行所为。

那么在春秋战国出现的郡县制,到底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进展呢?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华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变革推进作用,在这个时期不但让各种中华文化(如儒家等)获得滋长的土壤,且发展成熟壮大起来,另外还有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里里外外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盛行于春秋战国的郡县制度有效的改变了历代王朝的遗留下来的分封制度,促使周朝存活下来的分封制诸侯权力被迅速瓦解,而另一方面又增快朝廷对各地集权的形成时间。所以郡县制度发展给当时的中央朝廷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战国时期,将郡县制发展得最好的国家是秦国,他们依靠中央集权制度把权力牢牢握在手中,从而使得全国团结一致取得高度的发展,后来就从一个七国边缘的小国家逐步发展成一个强国,有了充分实力后秦国就开始派出秦兵四处东征西讨,并且一举消灭了其他六国,形成天下大一统。

起初小小的秦国建立于春秋初年,由于西周晚期各路诸侯反周,比如申候、犬戎、西戎等势力共同串联起来攻击周朝,迫使周幽王被困于骊山,此时秦国的秦襄公带兵支援来迟,未能成功救出周幽王,使得他被敌兵斩于骊山,不过秦襄公依然身负重任,他重新调整兵马,将周平王成功护送到了洛阳,事后周平王给秦襄公记下大功并册封为一方诸侯,将岐山西部土地划给他当封地,因此秦国初期的位置就比较偏辟,属于一个边陲小国,而六大强国也从来没重视过他们。

另外,最先施行县制的国家是春秋的楚国,据古籍记载,楚国君主消灭权国之后,就把权国原有的土地改为一个县,以便更好的管治,这就是县制的初始。而郡制的出现在于春秋晚期,其有关记载是公元前650年,晋国君主夷吾私下跟公子挚说了一句:“君实有郡县”跟公元前493年的赵简子攻击齐国的誓言中也出现了这么一句:“杀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两个例子都能说明郡县有着较早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施行县制比较早,但是这种制度发展起来却有点慢,据《史记·六国年表》描述,秦厉公21年(公元前456年)设频阳县,到了秦惠公10年于陜设县,秦献公6年(公元前356年)又将兰田、善明、蒲设县。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则可以认为秦国县制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慢慢发展成型的,后来秦孝公继位,不满各国瞧不起自己国家,觉得这是一个天大耻辱,于是就发奋图强誓要把边陲秦国发展壮大,他破格采用改革专家商鞅为谋士,在商鞅的引导之下秦国这才推行了一系列新律法,而县制也随着这个改革潮流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后来商鞅因改革有功,被秦孝公赐封为左庶长,到了公元前340年,秦国已经把一些乡村进行合并成功,逐渐形成一个个规模挺大县镇,并且给每个县派遣一位县令方面管理,据说当时的秦国共有41个县。

秦国经过大部分改革得到有效的集权管理,在商鞅策动变法之后,其郡县制度已经逐步成型,秦惠文君继位后第10年(公元前328),秦国开始了最早的一个郡叫做上郡,因此郡制被重视起来,经过试行,秦国君主可能觉得这种制度对自己的集权更加有利,于是就开始发力发展起来。公元前312年,秦国兵马攻陷楚国丹阳,将其丹阳将领以及80000人全部处决,造成一种威慑性,吓得对方惶惶不安,于是秦兵就长驱直入一举把楚国汉中的六百多里土地归入自己版图,从而将汉中正式设立为汉中郡,并以郡制管理。

昭襄王执政第29年,素有杀神之称的秦国猛将白起,率领勇悍的秦军再次攻入楚国,而楚兵不敌逐失去郢地,秦国就将郢地设为了南郡。不久后蒙骜将军又为秦国攻占韩国,迫使对方割让巩、成皋等地,使其形成三川郡。到了嬴政担任秦国君主,这时秦国实力已经如日中天,蒙骜将军再次奉命攻伐、燕国、魏国、雍丘、虚、长平、山阳等国家城池,并且统一归纳成东郡。到了这一步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成大局,不久后嬴政终于彻底征服六国,分别将6国的都城划设为郡,这从那一刻起中华郡县制正式得到广泛发展并且统一推行起来。

具体来讲,春秋战国的郡县发展可化为了3个阶段。

第一:发芽阶段,这个时间内郡县制度才开始在秦国萌生,初期发展的比较慢,效果不明显,其中慢的因素不乏是受到了长期战火摧残的影响,另外就是秦国成立时间没多久根基还不牢固,甚至还收到其他制度的影响,后来秦孝公上任后,秦国的地理位置还处在荒凉偏辟的边缘小城,跟中原的六国对比,算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国,幸亏遇到了改革家商鞅,并且接受了对方一系列的变法治理,使得一切县制变得更加规格化,集权管理起来也更加方便,而当时仅有秦国注重县制,其他6国却忽视了,从这一点来讲秦国又是比较先进的。

第二:完善阶段,秦孝公重用商鞅改革之后,使得县制变得慢慢完善,秦国上下团结一致,使得国力进展快速,于是秦孝公又命商鞅构思出不少律法跟制度,运用到士勇的基层编制当中,到了公元前340年,由于县制到来不错的效果,秦国上下开始将各地小乡合并,设为大县,当时商鞅还表示称,正是因为县制的发展有效消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度,有力于专制集权,从而更好的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化阶段,秦国来到嬴政时期,该县制已经发展形成了制度化,这时秦国的实力已经增强到有实力对外扩张了,随着不停的攻城略地,其国土面积也迅速变大,而所设立的县镇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时就显得不太好管理了,于是新型的郡制就应时而生。接着该制度随着秦国的强盛变得越来越成熟,使得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那么春秋时期的郡县制度发展起来后,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商朝周朝都是沿用分封制度,把地封给各方诸侯全权管理,因此使得诸侯国拥有自由的主权。后来周朝皇族衰落,各地诸侯国就开始放肆了,不仅不按时交税,甚至不再把中央朝廷的命令当回事,这时中央主权已名存实亡,同时也成了周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到春秋战国,这种分封制被沿用了下来,唯独秦国率先推行郡县制度,并且逐步发展牢固,这才把分散的权力慢慢集权回中央。可以说郡县制的出现与发展,给君主形成集权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得各地百姓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更加富强的国家 。

参考文献:《史记·六国年表》

郡县制的发展代表着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并发展,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汉武帝远击匈奴,隋修建大运河,明朝朱棣远征漠北,郑和下西洋。都是在封建王朝把权力收归中央后办的事情。

春秋郡县制的历史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秦汉元明清郡县制的完善提供了样板,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的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诸侯国割据地方,不听从中央调遣的状况,维护了国家统一,健康发展,现代行政区划分也可以看到郡县制的影子。

春秋起源:

《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哀公二年是春秋历史上推行郡县制的开端,既然是起源就要谈一下西周,当时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主要是用宗亲血缘为枢纽来维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建国伊始,各诸侯王还能听从中央的命令和调遣,但随着时间推移,血缘关系逐渐淡化,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减弱。当地方强过中央的时候,诸侯王就有问鼎天下的打算,所以导致礼乐崩坏,西周覆灭。

所以,在春秋时代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征收赋税需要,分封制也不能再适应新的发展和形势。这时,就有一些国家开始试行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县郡管理体制,比如楚国和秦国,这个两个国家都成为春秋时代的强国。

秦汉发展:

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使地方权力收归君主,也使秦国快速强大起来,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代替,使中央的指令更快速的下达到地方,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这种制度下,秦始皇集中力量修长城,建秦陵,但不恤民力,最终二世而亡。

西汉继承秦朝郡县制度,汉初分封诸王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在削藩的时候,导致了“七王之乱”,在镇压叛乱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郡县官员的权利,削减封地藩王的权利。使“大一统”的中央封建体制更一步巩固。

隋唐之后:

隋唐时期对郡县制的探索并没有停止,比如:罢郡舍州,郡县制改为州县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加强中央权利,限制地方权利,中央每年都要对郡守官员进行考核,地方官员每年向中央报告地方治理情况。贵族制度被官僚制度取代,使中央到地方的效率越来越高,有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

结语:

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是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使地方能够听从中央调遣。如果地方权利过大会出现藩王叛乱,军阀割据,造成国家政体不稳定,甚至导致国家灭亡。郡县制的发展使叛民无叛吏,叛国无叛郡,叛将无叛州,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维护了国家稳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封建王朝国祚最长不过300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就是封建统治者只治于官,而不治于民。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