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