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有以下几点:
1、都江堰选址十分精准。都江堰的建造是在当时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其选址是经过多次调查和实地考察才选定的。这样的选址,能够充分利用河流水流等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水灾,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产和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2、都江堰的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高超的技术手段。建造都江堰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多项关键技术,如石材切割和石砌工艺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都江堰的“分水口”技术,通过细心的构造和分隔,河水可以流向不同的渠道,最终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对水流的精细管理。
3、都江堰不只是一项水利工程,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江堰的工程师和建造者,不仅仅是水利技术的传承者,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他们的工程师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都江堰是在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的特点在于:分四六、平潦旱。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鱼嘴的分水功能上。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都江堰是年代较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
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