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六月六号的别称

六月六号的别称

更新时间:2023-07-17 19:41:53

六月六号的别称

六月六是我国的传统节气,各地有各地的庆祝习俗。而六月六还有很多别称,如“回娘家日”、“伏晒日”、“洗象日”等。其中有两个叫法是特别相似的,且来历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天赐节与天贶节。

天赐节

  我国许多地方,将"六月六"称为"天赐节"。传说,唐僧历经八十一难好不容易从西天取得真经,却在归途中不慎将佛经掉落大海,唐僧只好将佛经捞出晒干。本来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古人却偏偏认定唐僧晒经这天是农历的六月六日,还据此把这一天命名为"天赐节",意思是这一天"天赐佛经度众生"。

  天贶节

  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 (贶,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又有说天贶节起源于宋代颍州。宋神宗是一位迷信神仙的皇帝,传说他在颍州做太子时,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告诉别人说梦中神仙赐予他一部天书,读完就会当上皇帝。第三年,他果然当了皇帝。为此,他就钦定这天为天贶节,并将颍州改名顺昌,寓意飞黄腾达之地。但随着时光久远,这一节日逐渐泯灭了,代之而起的是"晒伏",在民间,讲究实用的百姓,利用这天的好太阳,晒衣服被褥等用品,防止霉烂,所以也叫晒霉。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