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按照不同标准,山地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其成因可以大致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类型。此外,按照山的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
山地是指有众多山所在的地域,因此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它的特点是坡度陡峻,沟谷幽深,起伏很大。区分山地、丘陵和高原的主要标志是高度。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比高原要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另外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
准确地说,海拔在500〜3500米之间的都是山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下面我们再具体介绍一下山地中不同山体类型的不同特点。
。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挤压,向上弯曲拱起而形成的。典型的代表就是喜马拉雅山。褶皱山这种地形分布非常广泛,褶皱山的地貌因褶皱形式而异。主要有短轴褶曲和线状褶曲之分。短轴褶曲中的褶皱山多呈雁行式排列,在地貌上表现为“之”字形山脊。
线状褶曲则大多呈平行排列,在地貌上则表现为岭、谷相间平行排列分布的地形,例如川东的平行岭谷区。断层山又称断块山,断层山是岩层在受到垂直方向的力,使岩层发生断裂,然后再被抬升而形成的。断层山有很多,例如江西的庐山。
断层山大多成群分布,。成组的断层走向多半是平行排列的,断层会使地壳断裂成块,产生阶梯构造,或者形成地垒或地堑,其分布受断层排列方向的控制。侵蚀山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种类较多。侵蚀山是山的主体在地壳的上升区,地面遭长期外力剥蚀和侵蚀作用而成的山地;有经外力作用不断冲刷而遗留下来的坚硬岩层也是侵蚀山的一种,被称为蚀余山;已有的构造山或高原再次经过外力作用塑造而成为新的山体,也属于侵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