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变化特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变化情况。描述空间变化特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描述空间要素的数量和分布的变化,例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
其次,可以描述空间要素的属性和特征的变化,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变迁等。
还可以描述空间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的变化,如交通网络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变化,可以揭示出空间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
3. 功能文化区:是改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 扩展扩散:是指谋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7.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
9.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10.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协调。
11.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1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3.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14.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15.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16.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7. 城市化:以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18.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②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19.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地位的中心性质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20. 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21.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才去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22.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23.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24.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即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