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解析:
该剧以上海解放第一年为切入点,向观众呈现出急需恢复和发展的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局面一步步转向光明的奋斗史诗。
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破晓东方》填补了题材上的空白。
以艺术影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全剧着力探寻新时代的表达方式与艺术创新手段。
如何讲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破晓东方》交出了高分答卷。
向历史致敬 为未来壮行
步步惊心中展现新中国第一大考
《破晓东方》的主题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上海一年的变化,证明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打破旧世界,更能创造新世界。
该剧讲述了七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经受住时代与历史的考验,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和治理上海的故事。
解放上海、银元之战、米棉煤“两白一黑”之战、打击盗匪、清除敌特、战台风、解除“大轰炸”危机……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
解放上海堪称中国共产党应对的“新中国第一大考”,毛主席称之为“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上海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的经济能否恢复关系到整个新中国政权能不能站稳脚跟。
当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共产党虽然能在上海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土包子进城”没有能力解决上海的城市管理问题。
“关关难过关关过”。
《破晓东方》展现了“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的独特意义。
如何与敌特进行坚决的斗争,如何打击投机分子,如何保障民生、稳定经济,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介“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人民”;
如何把一个经济失衡、民生凋敝、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旧上海,成功带入和平、稳定、发展的新上海,悬念重重。
剧中既有正面战场枪林弹雨流血牺牲震撼人心的史诗性大场面;
又有暗流涌动中各种黑恶势力、敌特分子的轰炸、潜伏、暗杀和破坏;
还有各种天灾人祸、人民内部矛盾等等。
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步步惊心中多元矛盾编织,独特的视听语言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这部主旋律题材大剧备受好评。
塑造群像 虚实相生
以榜样人物彰显正义力量。
相比于以时间、人物、事件实录为基本方法的教科书,电视剧的优势是以形象化的人物和故事化的叙述方法,让历史“血肉丰满”。
本剧堪称鲜活的党史教材。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不可能100%复制历史。如何以真实历史为依托,塑造人象、讲好故事,是艺术家们的“大考”。
《破晓东方》是出场人物众多的“群像戏”,关于“群像”的塑造特点,本剧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创性。
重大事件历史人物不能虚,但在展现过程中,需要用虚实相生的人物和故事来展示。
本剧以“典型化”作为塑造主要人物的基本方法,彰显正义必胜的动人力量。
通过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引导人民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导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一是主要人物的“典型化”。
比如剧中的陈毅不完全是陈毅本人,而是一个“代表”,一个由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而来的经过艺术创作的角色。
二是“典型化”和“道具细节”结合。
给陈云这位统管全国财政经济的“掌柜”加了个“特色标签”——算盘,用这个道具放大了他的个人特点。
算珠轻轻一拨,这个人物就被演活了。
三是以虚构人物重现真实“典型化”历史事件。
比如经济学家纪南音、陈毅秘书陆修远都是虚构人物,这些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发挥了重要的剧情串联的“功能性”作用。
四是加大配角人物的“典型化”。
“硬核配角”加强了本剧的时代感、地域性。
比如上海市民米知礼、投机商人林秉良、进步商人荣毅仁、国民党特务潘立忍等,虽然戏份不多,但个个都“有戏”,对主要人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除此之外,细节的刻画也为人物增色不少。
《破晓东方》通过细节的把握,活化了历史,让观众对历史产生了在场感。
比如剧中陈毅学骑自行车、骑着三轮车带孩子逛大街等细节,彰显了焦点人物陈毅的气魄、胸襟、情怀和胆识之外的另一面,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
本剧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建上海”背后的博弈与艰辛,从对主题的把握到人物塑造、及重要历史片段记录般的呈现,处处可见剧作主创的拳拳匠心,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具有非常好的启发意义。
历史剧、年代剧、人物剧、谍战剧,《破晓东方》既有机融合了各种类型剧的特色优势,又在人物塑造、历史叙事、故事结构、视听语言技术赋能上拓展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