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成语,它的典故来自于《左传》中的一件事情。
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攻打楚国时,派遣了大夫季札去求援于齐国。
但是,齐国国君始终没有给予季札回信或者接见的机会,季札只好离开齐国,并在往回的路上在桑树下修炼武艺,随后回到了鲁国。
后来,鲁人在和齐人进行战斗时,遇到了季札所学的武艺,大获全胜,从而实现了,表明失去的东西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得到弥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源于《战国策·齐策四》。
故事讲述齐国大夫孙膑和魏国大夫公孙衍的故事。
孙膑曾经在齐国受过冤枉,后来离开齐国去了魏国。
在魏国,他帮助公孙衍设计出一种可以攻破韩国的战争方案。
然而,公孙衍为了防止孙膑将这个方案带回齐国,故意将方案放在树上,告诉孙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思是让孙膑在魏国的东边失去这个方案,但是回到齐国后却可以从桑树上找到这个方案。
最终,孙膑成功地将方案带回齐国,齐国因此击败了韩国。
这个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失去的东西最终可以在别的地方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