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特指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主义”一词是古代华语,在《逸周书》《史记》等著作中都有“主义”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掌握道义、主掌正义、主持道义、主悜含义等,引申为道义、义恉、恉义(旨意)、公义、共道、思想观念、思想主张等等。
近代末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又用来翻译西方的“流派思想”(源于古希腊)、制度主张、政治制度等。但是这个翻译并不准确,西方的“主义”,真正的华语意思是“恉”或“旨意”。因为“主义”是“义”是宜合真道、符合本原、宜度即“道义”“正道之义”的意思,必须是正确的或者优好的才能叫做“义”。既然西方的思想哲道不是正确的,就不能叫做“义”而只能叫“意”或“恉”或“旨意”。
所以,西方的“主义”实际上应该改称“主旨”或“主意”或者“主恉”。当然,儒家的思想也不叫“主义”,而是主旨。只有科学知识和本原哲道才能叫做“主义”,比如中华之易学、道家、墨家、荀子之学,以及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才能称作“主义”
作为词根,-ism(~~主义)在古代希腊语中就有 在汉语中,“主义”原指 对事情的主张.(《史记·太史公自序》:“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 近代,中国从日本学来了“主义”一词,用来表示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或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