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三定律(动机水平和效率之间关系图)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三定律(动机水平和效率之间关系图)

更新时间:2024-07-06 19:19:48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三定律

一)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难度较小的任务中,较高动机则效率更高。

(二)动机的认知理论

1.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海德认为,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而行为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败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因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决定成败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

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努力运气等如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说,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和上一次一致。

2.自我功效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的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甚至决定性的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来源的基础上: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即个体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言语说服,即他人的劝告、激励等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3.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认为,自我在动机过程中起能动作用,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技能品质,它组成内在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具有基本的内在自我决定的倾向,人们行为的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驱力或其它任何力量。

德西等人认为,人们形成了解释信息的不同因果取向,包括个人取向和非个人取向。采用哪种因果取向将决定行为的结果是自我决定还是非自我决定。在此基础上,自我决定力量将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妃子我决定行为。

(三)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由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

(1)独立性是指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其反面是武断与受暗示性。

(2)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其反面是动摇性与执拗。

(3)果断性表现为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它们。其反面是优柔寡断与草率。

(4)自制性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意志的抑制功能。其反面是任性与懦弱。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