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时候有姓张的兄弟俩,哥哥是个泥瓦匠,弟弟是个画师。哥哥的拿手绝活儿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时间一长便出了名,方圆百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这张灶王还有一副热心肠,不管到谁家垒灶,如果遇上别人家有纠纷,他总爱管管,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帮忙张罗。因此,大家对他都十分尊敬。
张灶王有个嗜好,就是爱吃糖,所以到了谁家,谁家都会准备糖。就这样,张灶王整天忙里忙外的,整整活了七十岁。他寿终正寝的那晚正好是腊月二十三的深夜。
张灶王活着的时候,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这些事儿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由于子侄们都听张灶王的话,因此家庭和睦,衣食无忧,啥也不用弟弟操心。然而,张灶王一去世,弟弟没依靠了,一大家子就得靠他来管,可他以前整天只知道画画儿,从没管过家事,虽已年逾花甲,但管理家事却是“擀·而杖吹火--一窍不通”。所以,日子一长,家里就乱了套,儿子们整天闹着要分家,儿媳妇们之间也天天吵个不停,谁也不听他的话。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第二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画师又想起了哥哥,于是摊开纸给哥哥画了一张像。看着画像,画师灵机一动,想出一计,他又给已故嫂子画了一张像,接着把两张画像都挂在厨房里。深夜,画师忽然惊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全家老少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在飘动的烛光里若隐若现,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刚才我梦见你们大伯,他告诉我玉帝封他当了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管各家的事。他看你们平时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很生气,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儿晚上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子、儿媳们吓得一个劲儿地磕头。
弟弟见时机成熟,便摆上哥哥爱吃的糖说:“哥呀,你别怪孩子们了,以后他们全听您的,愿您上天多说好话。”
从此以后,画师家经常吵闹的儿子和儿媳妇们再也不敢胡闹,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后来,这事被街坊邻居知道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画师假借大哥显灵来管教儿子、儿媳妇,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给邻居。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壁都贴上了灶王像。随着岁月流逝,这活动就演变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阖家平安的习俗。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周朝开始,皇宫就将它列入祭祀活动,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以下是故事全集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
灶神起源甚早,商超就开始在民间供奉,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值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灶神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但灶神究竟何物,是一个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由于可供参考的说法实在太多,大致可分为四种“流派”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皇帝作灶,死为灶神,《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奉为灶神。
古时候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裹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地,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