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而以岑参这首最为贴题,历来评价较高。
2、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如上介绍,是五个文化人同行时所作,历来评价不一。部分人对这首诗评价较低,理由是跑题了,好好的写大雁塔,怎么又串到江山社稷去了。部分人评价正好相反,认为三年后就是“安史之乱”,“山雨欲来风满楼”已经有很多社会即将动荡的征兆,老杜的跑题,恰恰是拳拳爱国之心的反应。
3、李治《谒大慈恩寺》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而大慈恩寺是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的佛寺。李治的大雁塔的感情自然会与其他人不同。
4、宋之问《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宋之问,初唐时期知名诗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应制之作,歌功颂德,但辞藻华美,迎合了平安盛世中唐人的审美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