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三苏文化精神内涵(三苏文化心得体会1000字)

三苏文化精神内涵(三苏文化心得体会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6-27 18:43:37

三苏文化精神内涵

三苏通常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精神是眉山市政府提出的说法,主要是指“三苏”家风中“读书正业、教慈仁爱、修身立德、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豁达乐观”的精髓。三苏精,神以苏轼为代表,即是苏东坡以民为本,坚忍不拔的文人精神。

三苏父子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轼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四大家。清朝名相张鹏翮(hé)曾撰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以此颂扬三苏。特别是苏轼,2000年被法国《世界报》评选影响世界的12位“千年英雄”,中国仅此一位。两宋年间,眉山进士886人,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因此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由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为代表形成的三苏文化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由此形成的眉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乃至世界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苏之名首见于北宋王辟之著《渑水燕谈录》:“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擅”,是“认为……擅长”的意思,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认为三苏擅长写文章,或者天下的人都认为三苏文章写得好。宋仁宗嘉祐二年(1056),苏洵带领两个儿子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文坛盟主欧阳修读了苏洵散文,称赞他的文章有荀子文风,苏轼兄弟又同时进士及第,因而三苏的文章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阅而风行天下。三苏文章不仅受到时人的推崇,而且受到后人的推重。南宋、元、明、清时期,有多种散文选集以供士子学习,其中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巨大,而苏洵、苏轼、苏辙皆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仅仅就文章而言,还不涉及其他方面,譬如苏轼在诗词、书画、学术、工程、养生、医药、酿酒、烹饪等方面。三苏文化是三苏父子在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孕育的、在博通经史的过程中创造的,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仁爱、旷达、博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即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平民百姓、爱天地万物。苏轼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思想,“仁”是他的思想内核,“仁政”是他的政治理想。

因为“仁”,苏轼在朝廷上刚直不阿、直言敢谏。苏轼在《策别训兵旅二》中说:“民者,天下之本。”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人主失人心则亡。”苏轼从民本的视角,既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而且都是在他们身居宰相之时。

因为“仁”,苏轼在地方上体恤民情、关心民生。在凤翔,改革“衙前”役法;在密州,拿出库粮收养弃儿;在徐州,为保护人民抗洪救灾;在杭州,整治西湖,捐钱设免费病坊;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治贪污吏胥和骄横军将;贬到惠州后,还捐钱为当地修桥;在广州帮助地方官用竹筒引泉水入城等。以上这些政绩是他政治理想的实践。

由于仕途挫折,苏轼把佛禅的“不二”、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安贫”融会贯通,形成一种顺应世界、随遇而安、旷达潇洒的人生姿态。

从26岁签判凤翔,到65岁逝世,苏轼40年的仕宦生涯中,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只有28年,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长达12年之久。即使是在有职有权的28年中,也常常奔波于仕途。他在《定州谢到任表》说:“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意思是坐席还没有坐暖和,任命书就已经下达。精力都消耗在往来之间,时间都消逝在道路之上。

苏轼宦海漂泊,所到之处,能很快融入当地。在贬谪之地,苏轼“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贬到惠州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歌,因为可以每天吃到荔枝,表示愿意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叹,因为在海南见闻奇绝,即使客死此地也一点都不遗憾。当他得到当地百姓赠送的蛤蚧时,兴致勃勃地品尝,还告诫苏过,不要声张,“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因此,林语堂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轼,“千古第一文人”,是因为他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在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格致方技、天文博物、自然物理等文化领域,苏轼都有深湛研究和卓著成就。

上千年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学者,对苏轼留下的文化遗产如痴如醉,他们诠释、演绎、研究,都没有把苏轼说全、说完、说透。因此,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为三苏祠题词云:“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永远的苏东坡。”由此可见,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仁爱与旷达之间,仁爱是基础,旷达需要超然物外,没有仁爱,如何旷达;在仁爱与博大之间,仁爱是基础,博大需要兼收并蓄,没有仁爱,如何包容;在旷达与博大之间,旷达是基础,博大需要天地情怀,没有旷达,如何博大。合而言之,只有综合来看仁爱、旷达和博大,才能窥见三苏文化的精神特质。总之三苏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

由三苏创造而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的原创文化,留下了如苏轼的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文4000余篇,书画40多件,以及苏洵、苏辙的作品等;由三苏的生平、作品而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有现存众多遗址遗迹、书法碑刻、文集注评、传记小说、研究专著、学术论文等。由三苏创造或者衍生的以物质形态留存的文化遗产包括如古代典籍、现代书刊、遗址遗迹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有关三苏生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如定州秧歌《安安送米》、传说故事等。

如今,三苏原创的或衍生的书面语言文化遗产包括了如《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三苏全书》等;苏轼原创的书画或者衍生的书画碑刻等图象文化遗产,包括了如《黄州寒食帖》《枯木竹石图》、景苏园碑刻等;是由三苏生平和作品相关遗址遗迹而形成的遗址文化遗产,如眉山三苏祠、黄冈东坡赤壁、海南东坡书院、郏县三苏墓祠等;拍摄制作的与三苏相关的电影电视等电子音像文化遗产,包括了如《东坡足迹万里行》《苏东坡》(电视剧)'等,三苏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遍布各地。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