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关羽在对待糜芳、士仁等将领时存在问题,导致他们投降东吴,使得荆州防线被突破。
其次,关羽在战术上也有失误,例如在对待曹仁等敌人时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敌人反扑。
此外,关羽的性格也存在问题,他高傲自大,与同僚关系紧张,这也影响了他在荆州的统治。因此,关羽丢失荆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原因。
“大意失荆州”的三国故事耳熟能详。人们通常认为,关羽是因为大意而丢失了荆州,实则不然,荆州的丢失决非关羽一时之疏忽,而是他“狂傲”的性格造成的。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同志”,关羽狂傲到了几乎忽视了所有人存在的程度,这样的唯我独尊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的失败是自捣坟墓,几乎是从他单独掌管荆州的那一刻起,他就已悄悄抡起了挖掘自己坟茔的“镢头”。也就是说,注定的失败早晚会到来。
“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这是《三国志》中对关羽性格的精辟总结,作为大哥的刘备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殚精竭虑“借到”荆州后,在派谁驻守这个战略要地时,刘备颇费踌躇,最后才定下由诸葛亮和关羽联袂共守。后来,由于身边忠实干将庞统不幸命殒落凤坡,刘备不得不将诸葛亮调至西川。这样,驻防荆州的重任自然全部落到了关羽身上。少了诸葛亮的监控,无形中让关羽成了脱缰的“赤兔马”,更是天马行空了,骄横之气只能是有增无减。
关羽对外自以为是,伤害盟友感情乃至自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东吴方面还是颇为看重关大将军的。孙权为联刘抗曹,当然也是出自成就大业的需要,将自家小妹嫁给刘备;同时,孙权又想把关羽之女娶为儿媳,本来这样的强强联合,就算剔去政治含意,也应该是不错的天作之合。即使关公疼爱唯一的爱女,或者说压根就瞧不起孙权,也完全可以婉言谢绝,没必要一点面子都不讲。而关羽却当着孙权使者的面,居然说出了“虎女岂配犬子”这样有辱他人人格的话语。那孙权岂能真的是“犬”?他能不在“大怒”之后再寻找机会以报一箭之仇?
关羽对内舍我其谁,骄横跋扈,不得人心。建安十九年,刘备攻打益州时,声名显赫的虎将马超主动归顺,刘备大喜过望,当即封他为平西将军,地位大致与关羽相当。远在荆州的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不满,写信质问诸葛亮: “超人才谁可比类?”轻视马超之意跃然纸上。精明的诸葛亮虚与委蛇,谁都不得罪,在夸奖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之余,笔锋一转:“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把关羽差点捧上了天。关羽看到这样的回信,岂不更忘乎所以?他将信“以示宾客”之后,也就打消了与马超比武决斗的念头。 也许诸葛亮为了内部的安定团结,才采用这种手段息事宁人,但殊不知更加增长了关羽的骄横之气。而换言之,假如关羽是谦恭之人,他也不会为此专门修书发难。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本来就担心关羽不高兴,便派费诗往关羽处,委任关羽为前将军。面对这种情况,关羽居然怒发冲冠,口出狂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按理说,刘备的做法,足可见他用人上的良苦用心,但关羽还是不领情。纵令刘备不会忘记桃园三结义时的深情厚谊,关羽的这种做法,刘备也会耿耿于怀,只是不便明说罢了。关羽这样目空一切,同僚们谁还会支持他呢?只是敢怒而不敢言。连毗邻荆州的江陵和公安两地的守将都深知关羽瞧不起自己,关键时刻,谁都不愿意拉关羽“兄弟”一把。这种情况在襄樊之战中就得到了验证。
而孙权早就对关羽的一切了如指掌,便有意欲擒故纵,先给关羽以甜头,于是,就有了关羽晚年“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等辉煌战绩,使得已过花甲之年的关羽以为自己“廉颇不老”,还是英雄少年呢!飘飘然中,似乎已忘却自己已然两鬓染霜。事实上,他岂能真的与东吴后起之年轻人匹敌?不失败那才是不正常的。
诸葛亮一生行事格外谨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聪明睿智无人可及,用人上坚持原则而近乎苛刻,惟独对关羽多有顺从,甚至还有屈尊迎合之意,纵令他考虑到了关羽与刘备的特殊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与关羽不可一世的性格有关。当一个人骄横到了让他精明无比的上司都迁就他的地步,恐怕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日子要到头了。关羽失败的道理当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