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完整视频)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完整视频)

更新时间:2024-06-24 17:29:54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

泻药。

先上结论,为了增加戏剧性。

火烧上方谷是罗贯中虚构的情节,上方谷一战后便是星落五丈原,诸葛亮殒命。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三国演义》宣扬的是王道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在儒家道德观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凡事不问能不能成功,只问应不应该,应该做,便去做。在演义里这是刘备诸葛亮姜维一脉相承的。这三人也是演义前中后三部分蜀汉的主角。

诸葛亮在演义中六出祁山,想要北取雍凉,以图西、南夹攻关中,其实是隆中对的变形,但战略上看,只有一出祁山时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其后魏国加强了西部的防御,以蜀汉弱小的国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希望微乎其微,诸葛亮事实上也只是累积了一些战术胜利,对战略态势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最终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即使不考虑史实,其退场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应该如何让这个符合儒家传统道德观的小说中段蜀汉主角退场呢?(要注意演义是一部群像小说,在群雄逐鹿,天下三分,三国归晋的各阶段都有其主要人物。)事实上演义里的人物结局并不完全符合历史,比如王朗,张苞,徐晃等,作者是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来设计结局,一般其为人物设计的结局无非五个:阵亡,斩首,病故,政变,暗杀。

阵亡(或死于兵乱)一般用于名将的结局,如典韦,甘宁,张郃,姜维等,一流的文臣,宰执一级的高官死于阵前的极少,王朗算是特例,那是作者故意为他安排了一个不体面的死法,而且演义中诸葛亮是神一般的几乎不败的存在,不适用于诸葛亮。

政变一般用于具有反面特征的人物,如诸葛恪,曹操(曹操没死成)何进,董卓,包括曹髦也是,讲的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所以政变不适用于诸葛亮。

各阶段的主要人物被斩首一般是为了突出其忠义两全。如陈宫,审配,关羽等都是如此。诸葛亮几乎未尝一败,也不适用。

暗杀是演义中常用但成功率最低的方案之一,曹操,孙策,董卓,诸葛亮等都遭遇过,但成功的案例极少,且对暗杀的预判也属于庙算范畴,而庙算一科,诸葛亮几乎是能拿满分的。

病故是最容易被接受的结果,与以上各种死法对比,病故无疑是善终,死的比较体面从容,因此综合来讲让诸葛亮病故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那如何引出诸葛亮病故呢?当然不能平淡地死在后方,所以需要增加一些戏剧性的事件,历史上诸葛亮确是死于征途中,但历史记载非常简略,无非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求战不成,卒。这样写的小说一定没人愿意看,因此必须添加若干足够刺激的桥段,桥段应满足的条件如下: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可能符合历史结局,在诸葛亮死亡前让其才华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按照这样的设定,诸葛亮才华最耀眼的体现就是其面对最强大的对手几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因为不可知的因素导致功亏一篑,然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禳星),失败,卒。

可见,只要能满足以上条件,上方谷还是上圆谷并不重要,这个桥段是文艺创作的必然,选择上方谷只是一个偶然。

诸葛亮平生最善火攻,让他在生命最后的华彩中用他最擅长的火攻来表演,几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

就像《银河英雄传说》中,杨威利在巴米利恩会战中放过了莱因哈特,在回廊之战取胜后被地球教暗杀,杨威利不能战败,莱因哈特也不能战败,因此杨威利胜而不胜,莱因哈特不胜而胜,最终两人一个病故,一个被暗杀,都是英年早逝。这种跌宕起伏的剧情设定除了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高涨低落,也可以让这种古希腊悲剧式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