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要学会倾听。
不要怕孩子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和孩子关系不太好,就是不愿意听孩子说话。有时候,单单倾听就够了。孩子有的叙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当他有机会毫无保留地把负面的东西一吐为快之后,他的理智就会重新回归。而你并不需要做什么,他已经有力量去面对原先可能难以面对的问题。其实我们有时候自己也知道,当我们把心里的委屈,跟别人说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放松,有时候别人不给我们意见,我们就有了相应的对策。
其二,要学会理解。
孩子是昨天的我们,当他意见情况的时候,要想我在当年会怎样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然后再给孩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其三,要说。不仅要听,要理解,还要传递出自己的语言。
有位家长说:“大事的取舍方面,我发表我的意见,供孩子参考。”就是说,你要直率地表达你的观点,但是你只是参谋,孩子的人生最终要由他自己去面去承担。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关爱每一个孩子,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我们不能懈怠。只要我们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注重孩子的细节,即使孩子考不上什么名校,也可以是一个响当当的人。
如何跟中学生沟通?有二个原则:坚持少说胜于多说原则,坚持巧说胜于少说原则。
一、少说胜于多说,重点在于“少"。"少"指频率低,“少"指内容单一。中学生有这样的心理特征:思想趋向成熟(其实并未真正成熟);个体意识加强,强调自我,要求平等与尊重;独立意识增强,自以为有思想有主见,不太接受别人的思想强加到自己的思想,一旦强加,往往是叛逆;甚至有的学生为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往往以唱反调的方式与家长老师对抗;再加上这一代独生子女,最不缺的是道理沟通。所以,要想与中学生有效沟通,老师家长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多看少说!据调查,中学生最讨厌的教育方式之一是整天唠叨,事无巨细;最受不了的管理方式是班主任老师时时关注,事事插手。所以,一定要少说。再有,在沟通时,最忌面面俱到,言多必失。所有内容都要沟通,其实是一个内容也没解决好,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在内容的深度上,要像江湖高手过招一样,点到为止,不可把问题讲得太透彻,那你的底牌就暴露了,你就没有退路了。点到为止的好处是既有沟通的范围,又有沟通的态度。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确有问题,对方又尊重了自已,将自己当成一个成人,留足了面子。这样沟通渠道就畅通了。我就是这样与女儿沟通的,平时密切关注,不露一点口风,由着她表演,一学期最多两次,孩子一听我要与她谈话,立马规规矩矩,中间如有狡辩,被我一一破解,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很有效果。
二、巧说胜过少说,关键在于"巧"。一是时机,二是技巧。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完美地诠释“巧说"的观点。“好雨"首先是知时节的,正当春天就下下来了。你看秋冬两季都少雨,春季土地急需一场雨滋润,不论是冬季越冬的作物,还是春播的庄稼也急盼一场雨,此时雨就下了,“春雨贵似油",真是一场好雨呀。同理,一次好的沟通,是绝对要讲时机的,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那就是皆大欢喜,孔子的“不愤不启"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时机不成熟,就免谈。在恰当的时间下的雨,既没有大声大气,也没有急不可耐,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一种自然低调的方式,一点一滴滋润着土地。其实这就涉及到了沟通的技巧,既然是沟通,双方都要敞开心扉,坦坦荡荡,双方都平等的。那么语言上要讲分寸,态度上要讲平和,摆事实讲道理,切入的角度要恰当:一个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