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纳谏与止谤中用了哪些典故(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证方法及作用)

纳谏与止谤中用了哪些典故(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证方法及作用)

更新时间:2024-06-20 00:06:21

纳谏与止谤中用了哪些典故

《纳谏与止谤》一文运用了多个典故来阐述纳谏与止谤的重要性。

首先,文章引用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以自身经历为喻,向齐王进谏,使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齐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并悬赏求谏,最终使得齐国大治。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听取并接纳他人的意见,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文章还引用了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并采纳魏征的谏言。这种善于纳谏的精神使得唐太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这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纳谏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周厉王“止谤”的故事,来阐述止谤的危害。周厉王因为害怕听到批评和反对意见,而采取了“止谤”的政策,结果导致了国家的崩溃覆灭。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如果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最终只会走向失败。

综上所述,《纳谏与止谤》一文通过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与魏征以及周厉王“止谤”等典故,来阐述纳谏与止谤的重要性。这些典故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⑴“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⑵美芹之献

出自《列子·扬朱》,其中说: “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晒而怨之,其人大惭。”戎菽,一种豆类。苔茎,苍耳的茎。芹萍子,芹萍的种子。芹萍指一种水生草木植物,后来用“芹献”或“献芹”作为谦词,表示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或礼物微薄。文中所说“采纳美芹之献”,指要采纳别人的意见。

⑶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原来曾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后来又在太子建成手下干事,曾劝过建成杀掉李世民。后来李世民看他为人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记恨反而重用了他。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也敢当面提出,有时甚至同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阶。魏征死了后,唐太宗很伤心,他说: “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

⑷比干被挖心

据《史记·殷本纪》载: “纣愈淫乱不止……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怒曰: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⑸《召公谏厉王止谤》

选自《国语·周语上篇》,原文大意为:

周厉王很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 “百姓受不了王的虐政了! ”厉王很生气,找了个卫国的巫人,让他监视说厉王坏话的人,巫人把说坏话的人告诉厉王,厉王就把他杀掉。百姓没有谁敢说话了,在路上只能用眼光互相示意。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我能制止住坏话了,终于没人敢吱声了。”召公说: “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了。堵住百姓的嘴,比阻住大水还要厉害。壅塞住的水一旦溃决泛滥,必定伤害许多人。老百姓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都是开通沟渠使洪水疏通,治理百姓的则开导他们说话。所以天子听政时,让三公九卿直到列士都进献讽谏的诗,盲人乐师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进献史籍,少师进献规劝的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讽谏的诗,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百工去进谏,百姓把话传上来,左右的近臣要尽规劝的义务,亲戚要为王补过察正,乐官和礼官要教诲他,太师元老要进行劝戒、警告,然后国王才考虑取舍,付之实行。所以国王行事才不致同情理相违背。百姓有嘴就像土地有山河一样,财富用品都是从山河生产出来的: 就像土地有宽广平坦、有低下潮湿,有的可以灌溉一下,衣服食物都是从那里生产的。由于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显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加以推行,认为坏的加以防范,用以大大增加衣食等财富。百姓发表意见是早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是成熟了才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采取堵塞的作法呢? 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能有几个人拥护呢? ”

厉王不听,因此百姓没一个人敢说话了。三年之后,百姓们恨极了,就把厉王驱逐到彘地去了。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