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看了相关评论已明白。我这里想说的是另一个典故,就是推敲的由来。
唐代诗人贾岛写了一首诗,但是他对”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犹豫不决,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后来路遇另一个有名的诗人韩愈,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因一直琢磨推敲二字而没有察觉,结果没有察觉而冲撞了车辇。韩愈了解情况后不仅没有责怪,而且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所以古代文人对治学一向比较严谨,但凡一文一字,都是仔细比较,力求表达最准确意思。这种态度对如今浮躁的文学环境来说,不无警醒之意!
其实古人的严谨态度直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相传贾岛为写一首诗"僧敲月下门,"敲"还是"推"好,结果撞上了韩遇的车,当韩得知贾是在为一首诗一个字而苦思的时候,不但放了贾岛,还帮它改为"僧”敲"月下门。"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西绝,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