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出现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寓意:
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据传,最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防止河中的鱼虾害到他的身体,人们把大米放入竹管中,然后放入河里,这就是粽子的前身,也就是管粽子。
后来,为了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此外,端午节包粽子还有驱赶蛟龙、求子等寓意。
驱赶蛟龙的传说源于建武年间长沙人的一个梦中,人们需要用艾草和五色丝线捆扎粽子,这是龙最害怕的两件事,这样龙就可以被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