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千厮门大桥的来历(千厮门大桥为什么叫千厮门)

千厮门大桥的来历(千厮门大桥为什么叫千厮门)

更新时间:2024-06-15 14:21:40

千厮门大桥的来历

      和其他中国古城一样,重庆曾经也有完整的城墙体系,而千厮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城门,在城墙拆除后,重庆人依旧用过去的城门来为其所在的区域命名,而千厮门大桥的南端,就位于千厮门附近。

     渝中与江北,是重庆的两大繁华区域,但横在其间的嘉陵江却是阻碍两岸人员物资往来的巨大障碍,八十年代,嘉陵江索道的投运为市民提供了相对方便的过江方案,但轮渡依然不可替代,直到上世纪末,黄花园大桥的通车让渝中与江北真正地融为一体。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嘉陵江两岸的人员物资交通需求增加,再加上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新的桥梁建设也被重庆人提上了日程。

      2009年,千厮门大桥正式动工,2015年正式投运,这座大桥一头位于洪崖洞侧,一头位于大剧院旁,上下两层分别通行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与渝中区另一侧的东水门大桥共同成为了重庆中心城区南北方向上的主干线,为轨道交通6号线的开通提供了基础。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是中国重庆市境内连接渝中区与江北区的过江通道,位于嘉陵江水道之上,为重庆市区北部城市次干道路的组成部分。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始建于2009年12月29日;于2013年11月完成合龙;于2014年6月24日通过验收;于2015年4月29日通车运营。

重庆古城曾经有十七座城门,对应着九宫八卦,为九开门八闭门之建制。千厮门属于开门之一。

民谣有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嘉陵江流域的粮棉都在此门卸货入仓,所以说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云,也是千厮门得名的由来。千厮门名称的使用,至少在宋朝就已经出现,在蒙古入侵宋朝的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千厮门名取自《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预祝农事丰收。

西蜀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北征时,命李福为江州都督,并大量囤积粮食,以备军用。据《华阳国志》和《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州所理在巴城北故仓城”,这些记载表明,粮仓就建在城北靠嘉陵江一侧,就是后来的千厮门一带,这便是千厮门得名由来。

历史上的重庆城,其范围在现今七星岗到朝天门之间,城区中心就在太平门、道门口、小什字一带。千厮门距城市中心较近,嘉陵江水域常年水位平稳,非常适合船只停靠装卸货物,很自然,千厮门就成了重庆城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进出的货物主要是盐、纸、棉花、煤炭和时鲜蔬菜。当时重庆的街坊内流传有俚语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就是反映了这种情况。

货物集散功能带动了街市的繁荣,木船运输时期如此。到二十世纪初,川江上轮船运输业开辟以后,客货运全面开展,千厮门内外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街市也空前繁华。

千厮门与重庆市民的密切相关还有这里曾经是一处水码头,这是当时城市用水的主要取水点。与其相应的是千厮门内还有一条街道叫水巷子,一起形成了取水、储水、供水配套体系。千厮门外以前有一条小巷就叫水码头巷,一直通往江边,小巷里曾居住有几十户人家,1996年修建滨江路的时候,该巷子拆除了。

后来,在这附近修建的嘉陵江大桥就命名为千厮门大桥。

与其遥遥相对的另一座长江大桥,因修建在东水门一带,也命名为东水门大桥。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