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更新时间:2024-06-11 15:42:19

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至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具有帝王象征。著名的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

  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

  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