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九日和韩魏公对比手法的妙用

九日和韩魏公对比手法的妙用

更新时间:2023-09-12 13:56:10

九日和韩魏公对比手法的妙用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此句中有对比,表现如下:

一是“佳(应“喜”)”和“愁”。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这与2013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专家提供的如下答案是一致的:

佳节时不喜反忧。

二是“久从愁里过”与“偶傍醉中来”。为何愁,不得志,在诗里有体现,如 “最不才”“闲伴诸儒老曲台”等。“不才”,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闲伴诸儒老曲台”是诗人深沉的哀叹,则强调年华已逝,而抱负难伸,“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 “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这就是答案中所说的如下对比:

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

三是“久”和“偶”。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便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雄心壮志已经淡去,因为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这三层对比,第一层从心理情感上展开,第三层从境遇与行为上来比较,第二层从时间来强化。

这三层对比,共同表现这样一个核心,这就是失意的苦闷。

这三层对比正如老海先生所质疑的那样,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作为一首诗中,还暗含了这样一些对比:一是韩琦家宴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与苏洵“闲伴诸儒”的穷窘味;二是醉中的热劲与暮雨后的清冷。这一些,都浓浓地抒发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