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噗噗熊被打”话题冲上热搜。笔者在看完事件全过程的视频后,第一感觉是“小题大做”。可以看出,视频里的小孩子打人偶,很可能并非出于恶意,但为什么往往这类事情的影响会扩大化呢?必然是家长介入不当导致。
近年来,舆论越发反感“仗幼欺人”的“熊孩子”,根源是对家庭教育的不满。说实话,世界上本没有“熊孩子”,只有失格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好奇、探索,家长的反应和处理方法,决定了他们会得到怎样的激励。
会在公园里出手打玩偶的小孩,只会站在自己内心的角度,为了脑洞小剧场的一时刺激,和对方进行一场“战斗”。无论玩偶中有没有藏着工作人员,有没有被打坏,他们很难在当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孩子尚未建立是非观,正是需要家长与社会配合并做出正确引导的时候。如果这时父母立刻严肃制止,如果父母向工作人员诚恳道歉并让孩子看到,如果父母也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表达歉意,那这就是很宝贵的一课。看到这些孩子就能明白,自己一时好玩的行为可能给别人造成危险,也影响了其他游客的感受,下一次他就知道应该自我约束。
反之,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却和对方理直气壮地吵架,那他无形中看懂、听懂的道理又是什么?是“我没打伤维尼熊,所以我没什么大事,道个歉就行了,不可以纠缠我。”还是“我是小孩子,我做错事有父母担着,要赔偿他们负责。”亦或是“小孩子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应该被原谅的,和小孩子计较的大人才是错的。”父母的言行无意间给孩子传递了不良的思想。
有些父母总喜欢说“孩子小不懂事”,企图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可是孩子就像树苗一样,年龄小时可塑性强,每一次长错方向,都该得到及时纠正,否则日后“枝干粗壮”,定了性,再想改正可就太迟了。家长别老想着给孩子“擦屁股”,他们总有独自面对社会的那一天,到时候,谁又能来为他们收拾残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