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在阴阳历中每隔几年就会遇到一个闰月,十九年就有一个闰月。
农历闰月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而定的,每年大约354天,而实际的农历月的周期为29.5天,按照这个计算,每年只能有12个月,但是农历又要与四季对应,因此为了保证农历和太阳年的对应,就要引入闰月。
所谓闰月就是在某年的某个月份增加一月,这样就能保证农历和太阳年的对应。
例如,2022年是闰三月,就是因为太阳年与月亮年相差太大,需要增加一个闰月才能保证农历的与四季对应。
农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还伴随着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
闰月更是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确定闰月的方式和习俗,如藏历、越南农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