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夫本可以听见,但是他选择了不听。
刚看《一件小事》,心中有些疑惑不得其解。本想查阅别人的回答来弄明,但是发现好多回答和我心里想的都不一样,而且总感觉都是一个模子。并非我想搞特殊,而是有个细节,很多所谓的赏析,都给忽略掉了。就像我开头的第一句,选择忽略。第一次在网上做这种解析,或者说是写读后感比较贴切。
文中前两段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因为一件小事,将我从坏脾气里
拖
开了。由此引入正文的这件小事中。“一路几乎遇不见人“,但偏偏在好不容易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后,在路上却遇到一个以碰瓷身份出现的老女人。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
在这里开始,就选择不听了。
您怎么啦?我摔坏了。
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
问题来了,
摔坏了往巡警分驻所走干嘛,去那里了就能好起来了?
当然了,没摔坏就不会有这件小事了。然而对于碰瓷老女人,是否真的摔坏了的这个细节。在很多赏析里几乎看不见,他们都选择忽略掉这个事情的真相,而去拥抱车夫的高尚美德。
这个模糊的细节需要思索,人是真摔倒还是假摔倒。这种肉眼可辨的事,明显是假受伤,然而车夫选择
让自己的道德先行,真相随意。
当他到了巡警分驻所,在巡警了解情况后,巡警的那句
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是否显得
非常有理
? 连巡警也不在乎这个真相了。我这是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一段给人的理解,就是在烘托车夫的高大形象。但是来看紧接着的一段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这种高大的形象,倘若是“我”认可的,那么为什么我是“坐着没用动”的姿态,而不是立马下车去帮忙搭把手,或者是帮车夫把车拉到驻所门门口呢。偏偏是巡警的出现,才是“我”下车的动力。
因为“我”心里自始至终都装着一个真相。可是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掏钱之后,再来看“我”的内心活动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吗?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老女人说自己摔坏了,车夫信了、巡警也信了。当“我”掏钱时,也信了,也选择了相信。
一种从众心理,放弃真相的从众心理。才是“我”怕敢想到自己的原因,甚至不能回答自己。
这样去分析后,就会明白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局面:通往s门的路,是一个池塘。车夫、老女人和巡警,他们都在钓鱼,等着“我”上钩“。
最后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增长的,是“我”搅浑这个鱼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