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关于岳阳楼的历史用途及意义(关于岳阳楼的简短传说)

关于岳阳楼的历史用途及意义(关于岳阳楼的简短传说)

更新时间:2024-06-13 00:18:58

关于岳阳楼的历史用途及意义


一、岳阳楼的介绍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著称于世。

二、岳阳楼的历史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在此建阅兵楼,操练水兵,开创了岳阳楼的历史。西晋南北朝时,岳阳楼称“巴陵城楼”。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也声名鹊起。

宋庆历五年,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岳阳楼更是誉满九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阳楼受损于大火。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修岳阳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阳楼。

1961年,郭沫若书“岳阳楼”字匾。1962年春,朱德题写“怀甫亭”名,匾悬亭额。1966年9月,“红卫兵”到岳阳楼要求砸毁张照手书范仲淹《岳阳楼记》雕屏,管理人员巧妙地保护了雕屏。1969年12月18日,叶剑英登览岳阳楼指示地方政府保护好古迹。

三、岳阳楼的文献

岳阳楼虽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的三国时期,但真正闻名天下,却是在北宋时。

庆万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州,他惜岳阳山水之秀异,第二年便开始重修岳阳楼,修好后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写信邀他的好友范仲淹为修葺一新的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不负好友重托,一篇《岳阳楼记》360余字,字字珠玑,述尽天下楼、天下水之胜景,成为千秋绝唱。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则更成为中华民族久吟不朽的名句。

正是因了这篇文情并茂的《岳阳楼记》,岳阳楼才声名远播中外,成为千古名楼。

四、岳阳楼的特色

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岳阳楼坐西朝东,构造古朴独特,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