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中国研究生教育尽管存在毕业论文抄袭、研究成果原创性不够等诸多问题,但其毫无疑问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同时也以一种“引领”性效应,激发了民众尤其是青年素质的提升。
那么,研究生制度为何具有如此大的能量?
从社会学或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制度较为巧妙地解决了“技术传承”与“智识积累”两大问题,堪称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中观制度之一。
不同于传统的“父传子”“子传孙”的自然代际传递机制,研究生制度以一种社会机制,将具有相同志趣、追求和优良能力素质的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有力推动了科学事业的薪火相传。
具体而言,在传统社会中,技术的传承问题通常是由家庭来承担和完成的,小到打铁,大到中医,知识技术传递主要局限于“世袭”的祖传,而非社会化传播。当一个家庭里只有女儿或儿子出现英年早逝、智力发育不足等问题时,知识技术的传递就会发生“断裂”,因此就会出现一项技术或手艺的“失传”现象。这不仅对那个家族来说是一种遗憾,而且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损失。所以在代际传递的自然机制下,“技术传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研究生制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是靠自然机制,而是一种社会性机制,依托授课讲习等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摆脱家庭或家族的藩篱,传递到社会层面,传授到下一代人脑海里。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识积累”:一是纵向的长时间累积,一是横向的思想交流碰撞。在此方面,“祖传”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尤其是缺乏与外界同行的切磋互动,这使得一项技艺难以博取“百家之长”而实现长足发展。而研究生制度则克服了这一弊病,它通过成果分享、论坛交流等方式,促使从业人员互鉴擅长、汲取营养,并通过专职化等手段,保障科研人员“专心”于一隅,从而不断强化“智识积累”。
所以在人类发明的诸多制度资源中,研究生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中国要充分挖掘这一制度资源,激活制度效能,让其在治国理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