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从清代就有了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人北京演出,他们把汉调、秦腔、昆曲的曲调及表演方式融人了徽剧,并将其演变成一种更为美妙的声腔,称为"京调"。
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京班掌控着上海的全部戏院,于是"京调"正式被称为"京戏"。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称为"皮黄"。
经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式。
京剧的形成历史十分波折、复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来京。该徽班的主要唱腔是二黄,兼有昆腔、四平调、高腔等。
因为该徽班唱腔相当丰富,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所演戏剧表现力愈加丰富,使得徽班在北京曲剧界占了首位。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演出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
北京是该剧种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直把它称作“京剧”。不过,“京剧”之名历尽坎坷。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在了南京,于是下令改“北京”为“北平”,京剧也随之被更名为“平剧”。
后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剧的兴起,与之相对应的京剧又一度被更名为“旧剧”。
京剧最早是形成于北京的地方戏曲剧种之 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摩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是从清代就有了。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