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通“刻”,缂丝又被称为刻丝,指的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丝织品。缂丝工艺在我国流传已久,且早在宋元以来就是皇家御用的织物之一,常被用来制作皇帝、皇后等皇家服饰,还会用其制作御容像和名家书画
"缂丝"也称"刻丝",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丝织工艺。"缂丝"工艺产生的年代应不晚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宋代时(公元960~1279年)达到鼎盛阶段。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缂丝业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一带,其工艺技术和产品种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采用"缂丝"工艺织造时,各色纬丝仅在图案花纹需要处才与经丝交织,所以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使织品上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出一些断痕和类似刀刻的效果。
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工艺极高,历来被誉为"雕刻过的丝绸"。产品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图中这件《紫鸾鹊谱》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件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整幅缂丝作品。
它长131厘米,宽55厘米。紫色熟丝素地,以彩色纬丝织出花卉、鸾鹊等图案。鸟儿均展翅飞翔,格局对称而灵活。《紫鸾鹊谱》展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此织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