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50字概括三顾茅庐50字(三顾茅庐的简要概括50字)

50字概括三顾茅庐50字(三顾茅庐的简要概括50字)

更新时间:2024-05-23 07:37:01

50字概括三顾茅庐50字

三顾茅庐故事概括:

东汉末年,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

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典故出处:

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 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作者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写作特点: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这篇课文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艺术手段更加多样化。《三顾茅庐》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使人物的特征更加凸显出来。多种表现手法使《三顾茅庐》的人物特征跃然纸上。

本文中心思想:

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人物形象分析:

1、刘备的特点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持之以恒、谦虚、相信自己的眼光、有鸿鹄之志。

2、诸葛亮的特点是:满腹经纶、彬彬有礼、智计超群、持守谨慎、三思而后行、不求闻达于诸侯。

1、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答案:因为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2、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答案:刘备是一个有远大抱负,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人;诸葛亮是一个有才干,并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想干一番事业的人。

三顾毛庐说的是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去请了三次才成功。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