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古代服饰的专家介绍,秦将军俑头上戴的帽子叫做鶡冠,后世也称之为武冠,或武弁大冠,可以说是古代武将的一种特别性装饰,而插在帽子两边的羽毛,一般用的都是鶡鸟身上最长,最艳丽,最粗壮的羽毛。

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记载,“鶡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至”。由此可见,鶡鸟是一种像公鸡一样的禽类,现代的学名叫褐马鸡,褐马鸡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勇猛至极。当鶡鸟在斗争时,它会一直将对方斗死后才肯罢休,故此,鶡鸟也并非什么善类。
但不过,鶡鸟的这种脾性,对作战的士兵,或者将军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于是,古人就逐渐延伸出了一种鶡冠,如“鹖冠,武士戴之,象其勇也”(《禽经》引《左传》)。因此,古人托“鹖冠”言“勇志”,表明自己在面对敌军时,也能和鹖鸟一样勇猛无敌,并且至死方休。

后来到汉代,鹖冠也成了一种礼法,如《后汉书·舆服志下》所言,“武冠,俗谓之大冠……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皆冠鹖冠”。由此说明,国家已经强制规定,武将必须带鹖冠,以张扬国家军人的气度。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于受到魏晋风度影响,人们便不再拘泥于古板的形式,开始将鹖冠制成一种很华丽的帽饰,比如直接就是一只鹖鸟的样子,更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到隋唐时期,鹖冠象征勇猛的原始含义未变,但不过却增加了别的意思,比如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也就是说唐代武将不再讲究个人英雄主义,而看重的是一种团队合作主义。然后再到清代,鹖冠也还一直有所保留,比如,清代流行的顶戴花翎,最开始用的并不是孔雀羽毛,而是鹖鸟的羽毛。另外,清朝还有着严格的官衔制度,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佩戴鹖冠(花翎),表示即有勇又有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鹖冠其实也不全是武士之冠,有时也当作隐士之冠,如“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表达的其实是杜甫的归隐之心,而非武士之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搞清楚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从何而来,必须要借助考古学家的慧眼不可。
中国古代王朝的建立,都是一部战争史。不过战争是百姓不喜欢的,但是在大势面前,他们不得不投入到战争中。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点,在很多古代电视剧中士兵的头盔上有羽毛。那么为什么士兵的头上都有插着羽毛,这个羽毛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别看羽毛小,但他在战场上的作用却非常的大。
头上插的羽毛
首先双方交战时人都混在一起的,在战场上杀红了眼,可能一时间无法判断附近是敌人还是对手。于是这个时候士兵头上的羽毛就起到了大作用,不同颜色的羽毛能够让交战双方的士兵很快速的辨别出是敌是友,不至于在战场上杀错人,减少了双方交战时不必要的士兵伤亡。
其次在战场上头顶上的羽毛还是感知天气的最好工具。古代行军作战不全都是近距离的对抗, 有时候是弓箭的远程射击。而用弓箭射击,那么对于风向的把控就要非常的好,不然容易射偏或者射出去的距离不够。弓箭手们则能根据头上的羽毛来辨别风向,从而更快速且有效的射击。
最后羽毛的作用也是方便士兵们抓提,头盔的射击是圆拱形的,而这种形状在抓提的过程中是很难的。如果两军作战的过程中,士兵的帽子突然掉落,那么如果不能快速地捡起头盔,可能就会遭受到对方的致命伤害,或者让本来优势的士兵因为帽子的掉落而陷入被动之中。因此羽毛的作用,可以让士兵们更好的抓提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