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辩是相对陈词的一个概念,指用来交锋的那个环节/位置;早期就是指盘问,现在一般包括质询和盘问。早年的许多国辩队伍里,辩位只分为两种:陈词手(一四辩)和攻辩手(二三辩),然后分开训练。现在的赛制变得非常复杂了,一二三四都有活干,所以训练也细分了,出现了诸如驳论手之类的新工种....
其实攻辩这个概念并不科学,比如像亚太这种赛制,很难说哪个位置是攻辩手了....
盘问是98全辩开始的,那时候就叫攻辩环节。盘问的特点是提问方不可以打断,因此盘问的优点是双方一般不会像质询那样撕逼。但是盘问这个赛制台有利于回答方了,以至于回答方鬼扯的时候,提问方根本无可奈何(因为没法打断),所以我们学校以前用攻辩赛制的时候
质询最早就是欧美政策性辩论带来的,也就是问方可以打断的交锋环节,早年在大陆是没有的,后来随着政策性辩论传入大陆。一开始的时候备受质疑,现在许多老辩手还积极反对质询,认为质询可以打断导致了辩论赛变成了撕逼吵架。
然而我觉得,质询是非常合理的赛制,由于提问方可以打断,因此回答方必须正面回应问题。虽然这让许多初学者学会了无限打断的无耻打法,但对于稍高水平的比赛而言,质询都是更有效率、更能带动讨论深入、更有意义的赛制。
后来的组织这也为了无限打断流想尽办法,最有名的莫过于CDA的5秒保护原则了。
所以总结一下:
攻辩,一般(注意这个词)是指盘问或者质询,在大陆更多是指盘问;
质询,提问方可以打断,因此一般情况下有利于提问方;
盘问,提问方不可以打断,因此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回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