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汉语中的“妈妈”称为“母”。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互相关联的“女”“母”二字。“女”写作 ,像一个女人坐在地上的样子(上古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看起来像现在的跪姿),胸部丰满是其显著特点;“母”写作 ,胸部位置又多了两点,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个乳房。因此,“母”的造字本义是:婴儿的生育、哺乳者。
后来的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则有所变形,直到今天的楷书。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的意思,是开始于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两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这也是“母”最早形态。
而后续出现的“母亲”这个称呼,则是随着“母”的正式出现而水到渠成。 在古人那里,能作为“母”的别称的,还有“妣”[bǐ]字,秦汉之际成书的《尔雅》一书,在《释亲》中写道:“父为考,母为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