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老虎有多少种别称

老虎有多少种别称

更新时间:2023-05-10 04:13:48

老虎有多少种别称

老虎有18种别称。

1、大虫:关于老虎的别称大虫,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最早的介绍源自于武松打虎。《水浒传》中称之“大虫”,在《水浒传》武松打虎时该老虎的特定名称。

在《水浒》中有写到“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以及武松在景阳冈醉卧大青石上时,“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2、老虫:萧继宗《湘乡方言.动物》:“湘乡谓虎为老虫。”同治六年《宁乡县志》:“虎曰老虫。”

3、戾虫:虎是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性情暴戾,故《战国策·秦策》有“虎者,戾虫”之说,意思是虎是暴戾的动物。

4、毛虫祖:清·钱谦益《题画二首为傅石君·射虎图》:“南山白额毛虫祖,掉尾磨牙踞林莽。”啮人不肯避贤毫,狡兽轻禽敢余侮?

5、老大虫: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彝叔赴召时,有华山道人献诗曰:‘北蕃群犬窥篱落,惊起南朝老大虫。’”

6、山君:《说文》上说:虎,是西方的野兽,又称作“兽君”,因为它是山中百兽之君的缘故。所以又有“山君”的别称。《骈雅·释兽》里也说:“山君,虎也。”以此推知,山王也是老虎的绰号,东北旧时采参人称其为山神爷,也是这个意思。

7、斑奴:清·黄景仁《圈虎行》:“我观此状气消沮,嗟尔斑奴亦何苦。”

8、白额:《晋书·周处传》:“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李白《大猎赋》:“虽凿齿磨牙而致伉,谁谓南山白额之足睹。”王琦注:“白额虎盖虎之老者,力雄势猛,人所难御。”

9、白额侯:见过虎的人都知道虎的额头长有一撮白毛,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也有“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的佳句传世。由此,人们又送它“白额侯”、“白额将军”的雅号。《宣室志》说:张铤驻兵在四川的.西部,宴席上遇见白额侯,于是检验他,乃是老虎。

10、寅将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寅将军本是一只虎精,因唐僧急于取经,起早赶路,落入了寅将军的陷阱,两个仆从,被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吃了,多亏太白金星搭救,唐僧才逃离虎穴。后也以寅将军为老虎的别称。

11、封使君: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记载:汉朝宣城太守封邵,忽然间变成老虎,吃当郡的郡民,只要称呼它封使君,就会由此离开而不再回来。所以当时的俗话说:“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12、李耳:《法言》上说:在古代河南、河北一带,当地的居民都称虎为“李父”。而在江西、湖广以及安徽一带则称其为“李耳”。

李耳即老子,道教的太上老君,据说老子的生日适值虎年或虎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说:“李耳”当作“狸儿”,“狸”是猫一类的动物,俗称野猫。虎与猫同科,且形状相似,所以至今南方一些地方仍把老虎叫“老猫”。

13、老饕:韦庄《小将张彦射虎歌》:“老饕已毙众雏恐,童稚揶揄皆自勇。”

14、於菟:《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起初,若敖在郑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跟着母亲来到鄙国,后来他和鄙子的女儿,生了子文。鄙夫人让人把子文丢在云萝泽里。有老虎给他喂奶。鄙子打猎,看到这场面,害怕而回来。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鄙子,鄙子收养了子文。

楚国人把奶叫做“谷”,把老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谷於菟。也有人叫“乌菟”,左思在《吴都赋》上说:“乌菟的族类,都是和长有甲皮的犀牛同类。”所说的乌菟便是指老虎而言的。

15、老牙:李鼎超《陇右方言.释动物》:“‘老牙’即‘老虞’。‘老虞’者犹言‘老虎’也。”

16、伏猛: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赵夔注:“伏猛以言虎,潜珍以言龙。”

17、斑子、黄斑

《聊斋志异》也有一篇写老虎为母治病请医生的精彩篇章,蒲松龄别具匠心地称两虎为二班:班爪和班牙。这是有根据的,民间给老虎起的别名里面与班、斑有关的不少,像斑子、黄班、黄斑、斑寅将军等,想来人们对老虎的黄色斑纹印象最为深刻。

唐戴孚《广异记·巴人》中有详细的记述:“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而有虎数头,相继而至”。由于虎的斑纹是以黄色为主的,故明高启又在《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一文中称它为“黄斑”,他是这样写的,“铁冠先生有道者,往往人见骑黄斑”,此处黄斑指的就是虎。

18、十八姨

《录异记》上说:嘉陵江侧住有一妇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自称作十八姨,常常到附近居民家中,也不用饮食,总是教悔告知人们要佬好事,“假如做了坏事,我合要命令猫儿们三五只来检查你们。”话一说完便离去,有时即地便不见踪迹,人们之中有知道她是老虎所化身的,都非常敬畏惧怕她。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