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上讲,意识与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对于客观物质而言,意识与思维是属于精神方面的,都是主观的东西。因此哲学家们往往对意识与思维不加区分,视为同义语,在有些哲学书里讲意识也就包含了思维,讲思维也往往捎带着意识。
严格地讲,意识与思维是两码子事。虽然意识与思维的来源是一个,都源自于感觉,来自于外界客观事物对感官的刺激。但两者的不同之处还是非常明显的。意识是什么?是人对外界客观环境以及个人所具条件清醒的认识,例如常说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等等。思维是什么?是人对感觉到的东西进行深入认识的过程,是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理性加工。一个是主体对客观条件保持的警惕性,一个是主体对客体的深入认知。所以在深入研究大脑的机能时,意识与思维的分野就很清楚了。
意识与思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意识与思维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的。意识在思维的帮助下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产生更符合实际的意识。思维在意识的帮助下才能实现有制导的思维。正是意识与思维从其产生之时起就相互依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人的主观认识和愿望与客观环境的符合与协调一致。当然,其中还少不了感情的参与和帮助。
在对思维的进一步研讨中,哲学家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有意识的思维”。这就承认了意识与思维的区别,并且摆明了两者的关系。平常所说的思维大都属于有意识的思维。无论科学思维、政治思维、艺术思维,多是在意识制导下的思维,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被归纳和总结成带有规律性的思维,即逻辑思维。
哲学家在谈论有意识思维的时候,却忽视了其对立面。他们把所有的思维都归为有意识的思维,似乎凡是思维必定是有意识的,绝口不谈“无意识的思维”。这符合思维的实际情况么?存在不存在无意识的思维呢?在前面章节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梦思维就是无意识的思维。我们还知道有些文艺家在进入创作高潮时也是近于痴呆的程度,就好像贾宝玉失去了那块通灵宝玉的那样子。还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也表现出无意识的状态。
由此看来,无意识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特异功能。无意识思维对于人们有利也有弊。其正面效应是启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灵感,例如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梦思维,或者叫潜意识思维。但是,无意识思维的负面影响也是实际存在的,轻者表现为条理不清,容易出错,重者会危害他人或伤及自身,即出现思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