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拼音:s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1]。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指永久祭祀,后引申为泛指祭祀。
“祀”字历代字形一脉相承,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在西周和战国文字中有在声旁“巳”字上加“A”和“B”为饰笔。在秦代文字中,“祀”字还出现了“禩”这种异体。甲骨文中“祀”与“巳”有时可以通用。《小屯·殷墟文字乙编》2587:“庚寅卜,争贞:我其祀于河。”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南北坊间所见甲骨录》3.35 :“贞:巳河。” “祀”字可能是“巳”字之孳乳分化字。关于“巳”字之字形演变,参见“巳”字条。
sì
1.名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例词祀孔祀天祀祖
2.名殷代特指年。
1.
古代对神鬼、先祖所举行的祭礼。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注
《书·洪范》
夫祀,国之大节也。
《国语·鲁语上》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
《韩非子·难三》
公曰姑止,以承我祀。
唐·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
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二》
2.
岁;年。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注
《书·伊训》
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
《逸周书·武儆》
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
唐·柳宗元·《封建论》
吾赤县权舆风姜以来,近者五千祀。
章炳麟·《艾如张董逃歌序》
3.
世;代。
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
唐·柳宗元·《与友人论文书》
4.
祠祀。指祭祀供奉的处所。
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注
《礼记·檀弓下》
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厉,不擒二毛,不犯田稼。
《旧唐书·萧俯传》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
唐·张说·《下江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