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典故。在中国文化中,蚯蚓被视为勤劳、坚韧不拔的象征。它们在土壤中辛勤劳作,帮助改善土壤质量。因此,蚯蚓常被用来比喻勤奋、不怕辛苦的人。
蚯蚓还有一个典故是关于孔子的故事。据说孔子曾经说过:“我可以与蚯蚓共舞。”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愿意与普通人一起学习和交流,不论对方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个典故强调了孔子的谦逊和平等的思想。总的来说,蚯蚓的典故传达了勤劳、坚韧和平等的价值观。
蚯蚓的来历
很久以前,不晓得哪朝代了。有家人家,一个妈妈,一个儿子,丈夫死的早,妈妈就这么一个儿子,就非常惯他。妈妈吃辛吃苦,让儿子攻书上学,妈妈整天忙这个,忙那个,身上邋邋遢遢,人又长得丑,一脸大麻子,丑得难看哩。她儿子呢,吃的好穿的好,长得漂漂亮亮,跟妈妈一比,一个天一个地。
这一年,儿子长大了,妈妈巴望儿子成家立业,代儿子说了一门媳妇。就要过门来了,媳妇还没到家,儿子跟妈妈说:"妈妈,我快成亲了,往后,我不能再叫你妈妈了。”
妈妈问:"什么话啊?”
儿子说:"这样子,我的脸生得很漂亮,要的那个老婆,我看见过,样子也蛮好看,现今就你这个妈,长成这个丑样子,把媳妇看了,不配!”
妈妈说:"我家总共两个人,媳妇过来了,也只得三个人,你不叫我妈妈,叫什么呢?”
儿子想了想,说:"算了,喊个妈妈子吧!”
这个妈妈子,跟妈妈不一样,直接就是把妈妈当成烧茶煮饭的佣人了。妈妈心里不称意,不称意也没办法哪!早先惯坏了,就这么一个儿子,总得代他成家啊,只好忍气吞声。
媳妇过来了,还就贤慧哩!一过来,就问儿子:"爸爸呢?”
"早死了。”
"妈妈呢?”
儿子不肯说,媳妇指指妈妈问他。"这个是什么人?”
"这、这个是我妈妈子。”
儿子说的含含糊糊的,就混过去了。媳妇才过门,也不好多问。
这个老妈妈呢,还是早也忙,晚也忙。她家养了一口老母猪,一窝下了七头小猪,妈妈每天要喂猪,这天喂猪的时候,就说了:"猪呀,你养七个能团圆,我养一子被儿嫌哪!"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还不敢大声哭。
一日两,两日三,长久了,媳妇就发觉了。每天喂猪她都穷叨咕"猪养七个能团圆,我养一子被儿嫌",是什么意思?她的儿子究竟在哪块,为什么在这块做妈妈子?
等儿子家来,媳妇就问了:"这个妈妈子究竟是你什么人?"一追,她丈夫直说了:"就为你长得漂亮,我生得好看,独独我妈妈长得太丑,怕你嫌她,我就让她当妈妈子。”
他媳妇一听,又是气又是急,说:"你哪,亲生妈妈都不认,还算人吗?你要遭五雷击顶,把你打下十八层地狱哪!"说也巧,他这么一说,天上乌云马上来了,雷鸣电闪,一个响雷打下来,堂屋的地就裂开来了,一条大缝刚好裂在她丈夫的脚底下。"扑秃"一下,她丈夫就掉下地缝里去了。他媳妇一望,赶快来救,手又够不到。旁的又抓不到东西,随手把她的围裙解下来,让他把围裙带子往腰里一系,然后往上拉。哪晓得,再也拉不上来了,地缝又合起来了。就这么,这个儿子在地底下变成了蚯蚓。蚯蚓身上那道红箍子,传说就是他媳妇的围裙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