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但是,也有许多观点足以推翻孔子删诗说法的,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曾在鲁国观乐,当时所见的诗已经和今日差不多,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而当时孔子虚龄才八岁,怎么会删诗?
一说王者采诗。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 (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手中。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而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