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炸馃子的由来(炸糯米圆子的来历简介)

炸馃子的由来(炸糯米圆子的来历简介)

更新时间:2024-05-03 04:31:27

炸馃子的由来

炸馃子是一种传统的北京小吃,起源于清朝时期。相传当时有一个叫“孙大圣”的人,他在北京城内沿街叫卖油炸食品,其中就包括炸馃子。由于孙大圣经营得当,炸出的馃子香气四溢,很快就吸引了众多食客。后来,炸馃子逐渐成为了北京的一道特色小吃,深受人们喜爱。现在,无论是在北京的胡同里还是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炸馃子的身影,成为了北京的一道美食文化符号。

炸果”,即油炸面花,关于"炸果"有这样一个传说。

  历史上大荔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除古大荔戎外,羌族、回族、蒙古族都在这里生活过,所以说大荔民间美术活动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旧时有一句民谣说:“男人在外边装鳖哩,婆娘在屋里胡捏哩!”“胡捏”一词,包含了对妇女塑造面花的赞美与戏戏之情,由于年复一年的“胡捏”,延续了茶食——“炸果”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命。

  “炸果”的大体制作过程包括了:和面、醒面、揉擀、捏花、翻炸等几个过程。油炸面花既是一种高贵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喝茶的佐点,因而非常精心,样式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花贡、石榴、莲花、公鸡、牡丹、菊花、莲生贵子,小型的还有掏麻糖、麦穗、棉桃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从文字符号产生以前的古老本源上继承下来的,是民间美术的符号语言,有艺术起源的意象特征,既是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最古老而朴素的艺术品,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有重要的价值。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