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儒林外史》中的几个典型人物介绍:
1、王冕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介“名流”,他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展示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在王冕身上体现了中国士人的一种精神。
2、杜少卿
杜少卿,原是个豪华公子,却非常轻视金钱,经常把大捧的银子拿出来资助别人,甚至被人把钱骗去,终于很快地把田产卖光,弄得一贫如洗,只靠“卖文为活”。但他却“布衣蔬食,心里淡然”,满足于“山水朋友之乐”。
他把许多封建官僚和地主都不看在眼里,别人要他去会见现任知县,拜知县做老师,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当臧蓼斋贩卖他那一套赤裸裸的市侩哲学时,杜少卿对臧的结论是:“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可见杜少卿身上已多少带有离经叛道的气味,同正统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距离。但另一方面他又同王冕一样,也很重视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老太爷,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这简直把孝道抬高到盲目信奉的地步了。
3、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他对科举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悲上心头,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死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恰被几个商人见到,出于怜悯,他们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后来,借着这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总算开启了一路开挂的人生。
4、范进
范进,和周进的命运有些相似,直到五十多岁时,也是居然连个秀才都考不中!家中穷困不堪,腊月里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幸而得遇贵人周进,已经及第为官的周进一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为后人上演了一出癫狂、经典“范进中举”闹剧。
5、严致和
严致和,即严监生。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象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欧也妮·葛郎台。(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的称贡生,次于凛生而被选入国子学的称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个监生资格参加乡试,